目前,我國約有3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成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已成為金融機構新的“課題”。11月22日,在2022年金融街(000402)論壇“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奮進共同富裕新征程”主題論壇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現很大差異,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精準性。多位銀行、保險機構等與會嘉賓也就如何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等議題一一做出了分析展望。與會嘉賓認為,應進一步對接各個層面的新市民主體需求,有針對性加大金融創新和資金傾斜,做好分層分類經營,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嘗試開發“新市民綜合保障保險”,讓新市民群體獲得盡可能全面的保險保障服務。
細分市場提升新市民服務精準性
2022年3月,銀保監會、央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印發后,各地細化了具體落地措施,金融機構積極推出專屬產品,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務仍處于探索實踐階段。
“新市民群體的廣泛性、差異性決定了金融服務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準性,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肖遠企指出,要善于創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對金融產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較陌生。金融部門要多加宣傳,增加供給,豐富品種,提供多樣化選擇。通過供給創造需求,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同時,增加金融供給也能發揮“良幣驅逐劣幣”效應,使不規范甚至具有欺騙性質的“偽金融產品”越來越少,直至退出市場。
對于如何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肖遠企認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現很大差異。城市創業人員、新就業白領和快遞服務、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盡相同,同一群體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樣。
“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精準性。” 肖遠企強調稱,新市民流動性強,金融機構要不斷優化賬戶開立、工資發放以及征信查詢等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確保在不同城市之間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認性。同時還要提供特色化金融產品,例如,針對創業人員的擔保貸款、針對快遞和建筑工人等靈活就業人員的各種保險產品等,這些都需要有足夠個性化的設計和安排。
熨平周期波動對新市民帶來的影響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當地,因工作或上學等各種原因來到一個城市的各種群體的集合統稱,三分之二以上是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和收入受經濟周期、所從事工作性質、甚至氣候等因素影響較大,可能存在更大波動和彈性。例如,在經濟上行時,就業容易,收入也較多;經濟下行時,就業困難,收入會下降。又如,在北方建筑行業冬天有很長時間不能施工,建筑工人就可能暫時性不能就業,收入會下降,甚至暫時沒有新的收入。
對此,肖遠企認為,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優勢,幫助新市民做好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特別是要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平滑這種波動對其個人和家庭金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
“金融產品在波動曲線的不同時點上最好能靈活調整,與新市民就業和收入彈性較大這一特點相匹配相適應,要努力避免因財務接續可能中斷和財務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損害。另外,金融部門也要幫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過度負債過度杠桿,拒絕高息誘惑高息陷阱。”肖遠企如是說道。
作為金融行業的主體,銀行、保險機構在扶持新市民的過程中也應率先發力。正如農業銀行副行長張毅所言,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鎮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金融、民政、教育、醫療等行業齊心協力,共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做好前瞻性統籌協調和規劃。
北京銀行(601169)董事長霍學文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踐行金融為民、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良性善治的金融可以成為縮小收入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動能,為新市民謀求新發展的根本訴求提供助力和保障。
加大金融創新和資金傾斜力度
受限于資產不足或是就業方式靈活度不足等多重因素,新市民并不屬于傳統金融機構眼中的“優質客群”,但對于金融機構來講,不能把服務好新市民看作一種負擔。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針對新市民中人數較多的畢業大學生、創業人員、農民工和快遞員作為重點服務群體率先發力,從信用卡、支付結算、資金需求等多方面進行政策支持。多家保險公司通過設置新市民服務窗口,配備經驗豐富、業務嫻熟的服務專員,提升基礎保險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為新市民提供“一攬子”“一站式”高質量保險服務。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挖掘新市民金融業務一方面能夠為銀行拓展新客群,對銀行信用卡開發新產品與新功能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將新市民信用卡業務與貸款、理財等各類需求連接起來,為豐富銀行生態打下優良根基。
對于下一步在新市民金融服務方面的規劃,霍學文提到,北京銀行將進一步對接各個層面的新市民主體需求,有針對性加大金融創新和資金傾斜。以“全生命周期”延展新市民金融服務“寬度”,圍繞新市民不同階段金融服務需求,構建全生命周期、普惠型新市民金融服務體系。
張毅指出,應做好分層分類經營。對于超大、特大及大城市,重點關注互聯網、建筑業、制造業等領域,聚焦就業創業、租賃住房等金融服務;對于中小城市,側重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領域,緊扣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金融需求,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祁祥建議,保險公司可以嘗試開發“新市民綜合保障保險”,涵蓋家財險、人身意外險、第三者責任險等險種,由新市民自己組合搭配,以獲得盡可能全面的保險保障服務。
“3億左右的新市民群體是消費金融重要服務對象。”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應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過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等方式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創新對新市民的信用評價方式,針對新市民就業、創業、消費等不同階段的需求,推出期限靈活、額度和費率適中的產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