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今年以來共有39家銀行發行了58只綠色金融債,發行總規模為2873.37億元。相比去年,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有大幅提升。2021年,共有17家銀行發行25只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合計為950.55億元。
從發債主體上來看,國有大行和政策性銀行是發債主體,今年以來,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601988)等國有大行共發行了6只綠色金融債,發行總額900億元。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是中國銀行發行的“22中國銀行綠色金融債01”,發行總額300億元。政策性銀行,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年內共發行18只綠色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900.8億元。
此外,中小銀行的積極性也有很大提升,共發行34只綠色債券,較去年翻倍,發行總額達1072.57億元。股份行中,平安銀行(000001)、招商銀行(600036)分別發行200億元、150億元;城商行中,杭州銀行(600926)、北京銀行(601169)發行規模較大,分別發行100億元、90億元。
11 月 18日,安永舉辦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官高峰論壇”,在此次論壇上,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風險總監劉堅東分享了銀行業對于發展綠色金融的觀點。
劉堅東表示,銀行要積極搭建綠色金融管理架構。綠色金融發展是一項系統,銀行業應積極完善管理架構,制定可持續可執行可評估的金融戰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組織架構、業務發展、風險管理自籌自身的運營等過程。
其次,銀行要不斷豐富綠色產品體系,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需求資金量巨大,需要通過金融力量撬動社會的多方資本,提供精準強大的外部助力。截止到今年9月末,中行綠色信貸余額已經突破了1.86萬億,同比增長59.49%。 三是要持續提升信息披露能力,ESG信息披露是聯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重要材料。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參與方,銀行業要積極開展ESG信息披露實踐,為更多企業提供優秀示范,提高社會對ESG理念的理解程度。 四是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金融業秉承共同意識,加強合作交流,構建清晰可執行的標準。
同時,劉堅東也指出,ESG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比如說配套措施尚未健全,信息披露評價體系以及本土化改進等問題急需完善。企業尚未將ESG作為核心理念,全面納入公司治理范疇。公眾金融機構的ESG責任投資的整體規模相對較小,品種不夠多元化,不同類型機構發展仍不均衡。
安永中國主席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陳凱在會上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挑戰中,創新技術已展現出巨大的價值和潛力。作為重要的科技創新主體,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創新應用,不僅是重構產業鏈、價值鏈,構建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機遇,更將為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提供新的契機和路徑。同時,通過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展綠色金融的應用賦能場景,我們也看到金融機構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