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1日電 在與實體經濟共生中,如何穿越經濟周期,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穩健發展,是商業銀行必須解決的方向問題。有一家銀行已從頂層設計著手。
近期,浙商銀行開創性地提出了以“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為壓艙石,打造高質量發展的一流經營體系,未來幾年弱敏感資產營收在其總營收的占比將提升至40%-50%。
浙商銀行通過調整資產布局、抵御市場風險,平滑周期對業績的影響,已在三季報中初步顯現。2022年前三季度,浙商銀行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5.37億元,同比增長9.07%,較前兩季度有明顯提升。
縱觀歷史,無數銀行家追求駕馭周期,因為這既能幫助銀行保持經營節奏,更能推動自身發展和社會效益協調增長。市場分析認為,浙商銀行通過布局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以實現內生式增長,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占據主動,多元化營收空間被打開。
經濟周期弱敏感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經濟周期分為順周期和逆周期。浙商銀行的弱敏感資產策略,簡單理解,就是適當降低強周期、低景氣度行業的授信資產配置,提升弱周期、高景氣度行業的授信資產占比,擇優支持強周期、高景氣度行業,審慎介入弱周期、低景氣度行業。
浙商銀行行長張榮森對此解釋說,“這一轉變的初衷,是想在經濟好的時候,銀行經營也很好,但不追求最好;在經濟較差時,經營狀況不至于很差。浙商銀行要追求更長時間尺度上的平穩發展。”
市場人士分析,以“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為壓艙石構建業務并穿越周期,是浙商銀行對區位特色、經濟發展等多重因素的精準把脈。
今年以來,浙商銀行在新領導班子帶領下,圍繞“深耕浙江、數字化改革、五大業務板塊、財富管理”四大戰略重點,踐行“夯基礎、調結構、控風險、創效益”十二字經營方針,營收實現了連續的雙位數增長。
季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浙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77.17億元,同比增長18.06%。其中,非息凈收入達122.80億元,同比增長30.11%。
中信建投銀行業分析師指出,銀行穿越經濟周期,負債成本穩定至關重要。在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擺布完成后,銀行將更容易獲取低息穩定的負債,與客戶的互惠關系也將更長久穩定。從客戶結構、負債結構上改變,這正是“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壓艙石的深遠意義。
何為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
所謂的“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是在全部資產中按照一定標準加以篩選、組合配置的某類資產或資產組合,這些資產經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調整后,帶來的收益和質量與經濟周期弱相關。
浙商銀行依據客戶基礎和風險、資本、收益之間的關系制定相關標準,將銀行資產劃分為不敏感資產、強敏感資產、弱敏感資產三大部分。其中,弱敏感資產包含小額分散資產、弱周期行業資產和客戶服務總量。
浙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小額、分散資產包括供應鏈金融、單戶余額1000萬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貸款以及信用卡、個人住房按揭、個人消費貸等,服務于零售、私行、小微等客戶。
弱周期行業資產,是指與經濟周期相關性較弱的行業資產,如農林牧漁業、公用設施、信息傳輸、交通運輸、倉儲等。
“這些行業基本面及新增長點在蓬勃發展,估值水平顯著提升。”市場分析人士評論說。
客戶服務總量(CSA,Customer Service Aggregate)則涵蓋過去金融行業常用的AUM[ 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資產管理規模,主要指衡量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的指標。零售AUM指個人客戶金融資產,包括存款、理財、國債(含債券)、貴金屬、信托、基金以及三方存管。一個衡量銀行業務的指標。](Asset Under Management)、FPA[FPA(Finance Product Aggregate)客戶融資總量,主要是指滿足公司客戶的全部融資需求,包括貸款、貼現、非標融資、理財資金、債券承銷、撮合等各類資金來源,即為公司客戶尋找各類資金來源渠道。](Finance Product Aggregate)等金融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代理投融資服務”。這一策略集中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輕資本輕資產經營”等經營理念,是發展綜合金融的主戰場。
分析指出,從業務角度看,此類資產不僅低耗零耗、資源占用低,業務風險也較低,是銀行突圍的不錯選擇,但難在更強調智慧、服務和科技競爭力,更考驗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浙商銀行今年4月在臨平綜合金融服務示范區上線“金服寶·小微”,以數字化手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財稅、人力、法務、融資等整合服務工具,深化金融顧問制度,服務客戶數超2.9萬,就是一項典型探索。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近幾年浙商銀行風控實力得到穩步提升,新戰略模式下資產質量有望繼續得到夯實;另外,公司積極布局零售財富管理、跨境業務等新興領域,多元營收空間被打開。
弱敏感資產布局前景如何?
一經拆解,浙商銀行加大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布局的意義顯而易見。浙商銀行的憧憬是,當“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不斷占據主流,其營收真正達到浙商銀行總營收的40%-50%上下,不僅將為銀行創造前所未有的風險抵御能力,還將進一步轉變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做好每一份“小額分散”業務,聚沙成塔,形成更可持續、更少受經濟周期影響的服務模式,也能緩解末端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和不夠優質的問題。
三季報顯示,浙商銀行符合“小額、分散”特征的業務勢頭良好。如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2674.31億元,較年初增加308.78億元,增速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供應鏈融資業務余額726.96億元,增幅171.34%。
浙商銀行在資產端的貸款投放一直聚焦于供應鏈、制造業、綠色發展、普惠金融、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重點領域,三季度末,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增速居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前列。
一次經營策略的蝶變,讓市場看到了浙商銀行未來的星辰大海。這不僅僅關乎浙商銀行的業績,更關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金融國之大者的擔當。
浙商銀行行長張榮森在該行戰略推介會上勾勒了未來藍圖:“零售小微占比、中間業務收入、基礎客群數量大幅提升,零售小微客戶‘積沙成山’,業績增長穩健可期并為股價提升增重”。
對此,國信證券(002736)在研報中評價,我國經濟處于轉型關鍵期,浙商銀行致力于穿越周期實現穩健增長,率先提出“以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為壓艙石,打造高質量發展的一流經營體系”的經營策略,深化構建“大零售、大資管、大公司、大投行、大跨境”五大業務板塊齊頭并進新格局,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中新經緯APP)
編輯:吳曉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