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建開業、發售新品、花式營銷、投資調研,各自發力。
近日,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面積下跌,不少人一夜之間收益清零,甚至變為負數。支點財經記者正多方采訪,分析本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下跌原因及后續走勢,相關報道將于近期發布。
事實上,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就不再保本,銀行理財子公司更是新聞不斷:從花式營銷到調低產品費率,從積極調研上市公司到布局權益市場;同時,農銀理財獲準籌建合資理財公司、北銀理財獲批開業,光大理財、興銀理財等多家公司密集換帥。
10月底,隨著A股上市銀行三季報披露完畢,其理財子公司業績及運營情況也浮出水面。總的來看,在資本市場波動背景下,多家上市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績仍實現了大幅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對支點財經記者稱,銀行理財子公司具備天然的品牌優勢,能有效對接銀行現有的存量資源,客戶基礎龐大,資金充足。不過,理財子公司本身風險偏好較低,對一些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可能缺乏吸引力,在投研能力方面也還有待提升。
走出母行,漸入佳境
銀行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正加速。
10月19日,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農銀理財收到中國銀保監會批復,獲準與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控股公司合作籌建中外合資理財公司。11月4日,北京銀行(601169)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北銀理財獲批開業。
截至目前,共有31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及開業,包括6家國有大行、11家股份制銀行、8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5家合資銀行。僅年內,就有8家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
為何商業銀行紛紛成立自己的理財子公司?
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發布,同年12月銀保監會又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支點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是資管新規直接催生的新興資管機構,此前,各商業銀行大都有專業部門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具有較強的專業積累,獨立后仍可以充分利用母行的渠道和客戶優勢,更好地拓展市場,快速走向規范穩健發展階段,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理財投資需求。
隨著今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財富管理行業迎來“大資管時代”,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開啟全面凈值化管理,理財子公司發展漸入佳境。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15萬億元,其中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19.14萬億元,占比65%以上。
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郵理財6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子公司,以及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的凈資產規模均超百億元。
從三季報最新數據來看,招銀理財產品規模排名居前,達2.96萬億元,建信理財、農銀理財和興銀理財均突破2萬億元。
花式營銷吸引投資者
據了解,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發行理財產品、理財顧問和咨詢服務等。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截至9月26日,建信理財發行的產品數量最多,共506只;其次為信銀理財和中銀理財,分別為420只和394只。從委托期限來看,1-3年的產品最多,共1984只,占比達39%;其次為1年以內的產品共1286只,占比25%。
圖源:視覺中國
盡管新發產品數量上升,但受A股市場波動較大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呈下降趨勢。普益標準數據顯示,9月理財子公司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27%,環比下跌0.11個百分點。
記者在招商銀行(600036)APP看到,在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中,僅有12只R2中低風險、4只R3中風險、4只R3-R5中高風險產品的最高業績比較基準在4%以上。
或是出于對沖產品收益下降和投資者體驗變差,以及來自其他理財機構的競爭等,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產品營銷上花了不少功夫。
比如國慶前夕,光大理財上線了一檔“真人秀”節目,兩支理財戰隊在線PK投資策略。記者還在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看到更多直播、小視頻等花式營銷,意在向投資者解讀銀行理財、監管變化、市場波動情況。
不僅如此,多家理財子公司通過下調手續費率吸引客戶。不過執行優惠費率的理財產品主要是固收類產品,且優惠具有時間限制。
招銀理財此前發布公告,部分理財產品的固定投資管理費率從0.3%下調至0.15%,有的產品則從0.15%進一步下調至0.05%。中銀理財近日也發布公告稱,將某款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由0.27%下調至零,優惠截至2022年11月10日。
權益投資仍需補短板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依賴專業積累,形成了自身所擅長的產品領域,如今為了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在權益類投資方面也有新動作。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0日,年內已有2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合計調研A股上市公司3400多次,遠超去年全年。其中,招銀理財最為積極,調研超500次,深證主板最受關注,生物醫藥、建筑產品、半導體、電子元件等為重點領域。
婁飛鵬對記者稱,這說明理財子公司正在強化投研能力,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權益類投資占比,提升投資收益,推進產品差異化。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作為穩健型的資產,固收類產品占據80%以上,而權益類資產波動性強,配置比例偏于保守。中信建投(601066)觀點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權益投資方面仍存短板。
這種產品格局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但業內人士表示,調研上市公司是投資機構選擇投資標的和進行投后跟蹤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各理財子公司開始試水權益市場。
支點財經記者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截至11月20日,市場上共有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了24只純權益類理財產品,有23只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其中光大理財發行數量最多,共有5只。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部分純權益類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通過發行FOF(基金中的基金)和公募REITs產品參與權益市場。據統計,目前理財子公司已發行185只名稱中帶有“FOF”字樣的產品,另有129只在售、31只預售。
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僅要進一步在權益市場爭得一席之地,不斷縮小與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差距,而且隨著更多理財子公司開業,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
比如,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加速落地,帶火了本就頗受關注的養老理財產品。當前,大部分理財公司都推出了養老理財產品,今年第三季度就有23只產品成立,合計募集金額超380億元。
據悉,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錢今后將可以購買養老理財產品,但具體怎樣的產品設計才符合投資要求,監管部門還在研究制定,預計2023年開始陸續試點。
婁飛鵬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經營理念穩健,更適合居民儲備個人養老金需求,未來應積極備戰,在創新產品的同時,管理好風險。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支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