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601988)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主辦的“抗風險·強韌性·高質量——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于11月9日-11月11日在北京召開。
11月10日,在“高質量發展的普惠金融”專題論壇上,浙江農商聯合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小龍就農合機構如何服務鄉村振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是全國深化農信社改革“第一單”,也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優秀樣本。2021末,浙江農信存貸款總量、資產質量等主要指標居全國農信社第一;存款規模、貸款規模、涉農貸款規模、農戶貸款規模、農戶小額普惠貸款規模和覆蓋率、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和客戶數等8項指標居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
王小龍在介紹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的優秀經驗時表示,農商聯合銀行承接了原來省聯社的職責,該管的管到位,不該管的堅決不管,所以下面縣里的積極性、自主權、競爭力都非常高。他還指出,農村金融肯定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大作用,但在現代金融體系里,農村金融要和鄉村振興一樣,需要特殊政策的照顧,如果簡單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去運作是弄不好的。
具體到農合機構的難處,王小龍用“三好”、“三窮”和“三苦”進行了概括,并建議監管部門對農合機構進行政策性傾斜。
王小龍指出,農合機構是服務實體的“好孩子”,“一好”是支農支小主力軍,“二好”是地方金融排頭兵,“三好”是縣域金融穩定器。從全國看,農合機構貸款主要投向了小微企業、涉農領域,農合機構還以較少的總資產貢獻了銀行業較高比例的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貸款。 從存貸市場份額看,6月末,全國25家省級農信系統中,22家存款市場份額第一,18家貸款市場份額第一。從網點布局看,以浙江為例,四大行網點向城市集中,撤并農村網點;但農合機構堅守縣域、服務本土,盡力做到網點渠道全覆蓋、無死角。
但農合機構也是防控風險的“窮孩子”,“一窮”是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弱、下降快,“二窮”是外源資本補充工具少、成本高,“三窮”是有資源缺機制、小法人間互助機制難建立。
一方面,農合機構盈利水平低于大中型銀行,但普惠金融業務投入大、成本高收益低。農合機構盈利水平降幅也高于大中型銀行,既要響應普惠金融降息減費讓利政策,同時又面臨業務結構單一的壓力,農合機構的非息收入占比基本上都低于10%。
另一方面,IPO、定增、可轉債、優先股等工具發行門檻高,基本只限于上市銀行使用;對非上市的農信機構來說,資本補充工具有限,主要以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為主。相比其他銀行尤其是全國性銀行,農商銀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發行規模小、發行利率高。
此外,從全國農信看,盈利總體尚可,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2021年,全國農信利潤總額合計約2500億元,全國35家省級、市級農合機構中,利潤總額100億元以上的有7家,20億元以下的有10家;2021年末,不良貸款率低于2%的9家,超過5%的4家。省級人民政府全面承擔對轄內農信社風險防范處置責任,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幫扶化險缺政策依據。
王小龍還強調,農合機構是改革發展的“苦孩子”,一是苦于全國性總部缺失,二是苦于差異化監管不足,三是苦于競爭公平性不夠。
一方面,農合機構在全國層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總部,制約其加快深化改革、拓展總對總合作。農合機構是當地社保、電力等民生業務的主要承辦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打通民生服務“最后一公里”。但隨著社保、電力等統籌層級逐步上移和數字化驅動資金快速歸集,農合機構相關存款大量流失。但煙草等全國性單位和央企在資金招投標、業務合作等方面排斥歧視農合機構,使其在對公存款業務上處于劣勢。全國性銀行基本以對公存款為主,存款成本低,但農合機構基本以個人存款為主,存款成本高。
另一方面,農合機構是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不能跨區域經營、不參與國際競爭,簡單以一般商業銀行法監管,顯然有失公平。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更加嚴格,比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為5%,高于國際的4.5%標準;又如,所有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考慮到資本留存緩沖要求,普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最低達到10.5%。農信機構的資本補充壓力明顯高于其他銀行。
同時,農信機構的法人治理還面臨和其他銀行一樣的高標準嚴要求,如《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準則》(銀保監發〔2021〕14號)規定,獨立董事人數原則上不低于董事會成員總數三分之一,獨立董事在一家銀行保險機構累計任職不得超過六年,履職專業性包括但不限于董事監事能夠持續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等。
實際情況是,農合機構,尤其是偏遠海島山區的農合機構,難以聘任到符合條件的獨立董事;法人治理成本較高,如以華東某省農信系統和同等規模股份銀行為例,前者需要配置的高管董事人數和薪酬支出大致是后者的50倍和20倍。此外,王小龍還特別提到,相比大中型銀行,農合機構幾乎沒有多元化業務資質牌照。
在王小龍看來,農信社改革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支持,推動構建一個能提供足額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服務的省域農商銀行體系。如果明確要以服務最大化為發展目標,監管部門可以適當降低對農合機構資本充足率要求,并探索地方立法和差異化政策保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