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銀保監會11月2日消息,10月31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上發表演講。肖遠企表示,從全球來看,當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逐步得到應用,不斷改變金融業的服務渠道、商業模式甚至行業格局。同時,新技術、新模式也在深刻改變金融風險的生成方式、表現形式和傳導路徑,不斷對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提出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戰。
肖遠企提到,從宏觀層面上看,有研究認為: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化聯結可能增加金融體系脆弱性。一是加劇金融風險的關聯和傳染,模糊銀行和非銀行活動之間的邊界。二是加劇金融體系的親周期性,助長金融機構在經濟上行周期擴張和下行周期收縮。三是加劇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趨同性,放大市場波動。四是加劇系統重要性效應,形成另一種形式的所謂“大而不能倒”。從微觀層面上看,單體金融機構面臨技術路線戰略失誤、IT治理薄弱、網絡安全、過度依賴第三方機構等風險,可能危及金融機構自身安全穩健運行。“這些都迫切需要金融業和金融監管部門處理好創新與風險之間的平衡。既要支持鼓勵金融業探索應用新技術,又必須確保金融創新始終在安全審慎的軌道上運行。” 肖遠企說道。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相對迅速。肖遠企介紹,銀保監會也在不斷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建設,完善監管規則和機制,豐富監管方式和手段,確保金融科技安全穩健發展。在監管科技方面,銀保監會持續推進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測的數字化體系建設。在合規科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建設數字化平臺,強化對合規風險的有效管控。目前,大型銀行均已建立合規科技信息系統,中小銀行也正在加快建設步伐。
“雖然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具有金融風險屬性。但在實踐中,技術又容易與一些不當金融行為相互交織,成為欺詐、洗錢等活動的工具。”肖遠企表示,為此,銀保監會非常關注金融科技及其創新對公眾利益的影響,認為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和數據安全保護、強化信息披露同樣至關重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