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數研所”)所長穆長春在2022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發表了關于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以下簡稱“貨幣橋”)的演講。
穆長春表示:“貨幣橋在業務設計之初就建立了基礎設施對接模塊,可兼容多種對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雙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統,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CBDC系統等。因此,擁有本國央行數字貨幣系統不是參與貨幣橋項目的先決條件。”
他還指出,區塊鏈技術雖然不是最適合支付系統的技術,但考慮到貨幣橋參與方眾多,各司法轄區的跨境支付監管制度、資本流動管理制度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地解決多方信任和隱私保護等問題,去中心化的技術路線是較為適合的選擇。
貨幣橋還可與現有的傳統支付系統對接
據了解,貨幣橋是由國際清算銀行(香 港)創新中心、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香 港金融管理局、泰國央行和阿聯酋央行聯合開展,旨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貨幣橋項目力求打造以央行數字貨幣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擴展性且符合監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通過覆蓋不同司法轄區和貨幣,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穆長春表示,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復用現有基礎設施,實現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系統間及其與傳統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互聯互通。央行數字貨幣應用于跨境場景需要考慮各司法管轄區不同監管要求和技術標準異構性。貨幣橋在業務設計之初就建立了基礎設施對接模塊,可兼容多種對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雙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統,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CBDC系統等。因此,擁有本國央行數字貨幣系統不是參與貨幣橋項目的先決條件。
他解釋說:“貨幣橋可與本國央行數字貨幣系統對接,支持央行數字貨幣系統與貨幣橋間的資金轉移;還可以與現有的傳統支付系統(如RTGS或FPS)對接,支持尚未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司法管轄區參與者在無需建立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系統的情況下在貨幣橋上發行央行數字貨幣,而這一發行可以通過從本國RTGS的相關銀行賬戶中扣除等額資金來實現。”
穆長春進一步指出,通過對接模塊,還可以增加貨幣橋的可擴展性,降低貨幣橋參與機構接入成本,使更多參與者能夠參與其中,提升跨境支付的覆蓋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國際代理行服務網絡日漸收縮,特別是一些新興經濟體的用戶無法充分利用全球金融系統網絡或無力負擔上述網絡服務成本。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旨在解決跨境支付中長期存在的痛點,通過在同一網絡中實現多個央行數字貨幣的點對點即時兌換,提高國際支付的金融包容性。
國際清算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排斥不僅對個人產生了困擾,同樣也給各經濟體帶來了負面影響。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在打造更加包容和高效的支付系統平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僅有利于不同貨幣在不同司法轄區間的收付,還有益于全球金融體系的整體運作”。
區塊鏈是貨幣橋較為適合的選擇
在談到貨幣橋的技術架構時,穆長春表示:“我們為貨幣橋搭建了一套系統,其核心是貨幣橋區塊鏈。”
他解釋說,貨幣橋項目采用了樂高積木式的架構即模塊式架構。與“煙囪式架構”相比,模塊化架構的優勢在于它允許模塊之間的互動和協同、大幅度降低合規及監管成本,提升多國(地區)間業務治理、監管和政策體系的靈活度和適應能力。
在被問及貨幣橋為何使用區塊鏈技術時,穆長春還談到:“區塊鏈技術雖然不是最適合支付系統的技術,但考慮到貨幣橋參與方眾多,各司法轄區的跨境支付監管制度、資本流動管理制度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地解決多方信任和隱私保護等問題,去中心化的技術路線是較為適合的選擇。”
同時,通過交易執行和存儲的解耦等技術設計,貨幣橋區塊鏈實現了低延遲和高性能。展望未來,隨著Dashing共識協議的部署(目前已在測試中),貨幣橋區塊鏈也將在跨境場景中實現更高的效率和穩定性,提供更優的支付體驗。
而據發布的貨幣橋項目第一階段報告,“在貨幣橋的公共平臺中,多種官方數字貨幣結算的通用原型平臺能夠在幾秒鐘內完成國際轉賬和外匯操作,而不是使用現有的商業銀行網絡,由此將節約近一半成本,與傳統代理行模式相比實現了跨越式改進。”
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等聯合發布的報告《貨幣橋項目: 央行數字貨幣助力經濟體融合互通》公布情況,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成功完成了基于四種央行數字貨幣的首次真實交易試點。在六周時間內,來自四個不同司法轄區的20家商業銀行通過貨幣橋平臺為其客戶完成跨境匯款和外幣兌換業務共計164筆,總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
未來,國際清算銀行和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團隊將繼續在治理框架、用戶需求和技術規范方面不斷探索,持續提高央行數字貨幣交互性,并進一步豐富業務場景和功能、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滿足多元化用戶需求,為項目順利推廣夯實基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