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yec2q"><blockquote id="yec2q"></blockquote></dfn>
<strike id="yec2q"></strike>
  • <samp id="yec2q"><tfoot id="yec2q"></tfoot></samp>
    <kbd id="yec2q"></kbd> <ul id="yec2q"><tbody id="yec2q"></tbody></ul>
  • <ul id="yec2q"><center id="yec2q"></center></ul>
    <ul id="yec2q"></ul><th id="yec2q"></th>

    美國銀行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2022-10-22 11:36:32 銀行家雜志 微信號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的本質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方向與宏觀經濟環境息息相關。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商業銀行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對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非息收入情況等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情況

      資產情況

      總資產情況

      從規模看,1934—2021年,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從464億美元增長至22.2萬億美元。從增速看,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速相對平穩,多數時期保持在5%—10%,但在二戰期間和經濟衰退期有較大波動。2010年以來,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速降至6%以下,2020年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美聯儲推出超寬松貨幣政策,總資產增速再度大幅上升(見圖1)。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

      圖1 1934—2021年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和同比增速情況

      資產結構

      二戰時期,美國大舉發行國債,在銀行業資產結構中,證券投資占比快速上升,貸款占比明顯下降。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貸款需求大幅提升,銀行業總資產中貸款占比迅速提高,從1945年末的16.4%上升至80年代中后期的60%左右。戰后美國財政赤字壓力明顯改善,美國國債下降明顯,銀行業總資產中證券投資(賬面價值)占比迅速下降,從1945年末的60.1%降至80年代中期的16%左右。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逐漸趨于穩定,貸款占比基本穩定在60%左右,證券投資占比穩定在20%左右,收益率相對較低的現金及存放同業占比持續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導致貸款需求下滑,貸款在銀行業總資產中的占比明顯下降;受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影響,證券投資占比一度降至14.2%。金融危機后,美聯儲向市場投放大量流動性,國債等低風險證券投資占比再度回升,現金及存放同業亦出現明顯回升(見圖2)。

      數據來源:FDIC

      圖2 1934—2021年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變化情況

      整體上看,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呈現兩個特點:一是貸款和證券投資是占比最高的兩類資產,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關系;二是貸款占比有“天花板”,在一定發展階段貸款占比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但達到60%的水平后難以繼續提升。

      貸款情況

      貸款受宏觀經濟影響明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受到過數次不同程度的沖擊,GDP同比增速明顯下降,分別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以及1991年、2000年、2008年和2020年的經濟衰退。在宏觀經濟景氣度下行時期,貸款需求下降,貸款在銀行業總資產中的占比下降。近20年來,隨著美國GDP增速逐漸趨緩,美國銀行業資產結構中貸款占比也呈下降趨勢(見圖3)。

      數據來源:FDIC、美國經濟分析局、同花順(300033)iFind

      圖3 1963—2021年美國銀行業總資產中貸款占比和GDP同比增速情況

      貸款結構變化情況

      房地產貸款占比高速增長后回落。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等金融創新迅猛發展,大量信貸流入房地產市場,推動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房地產貸款在銀行業信貸結構中的占比迅速提高,從80年代初的25%上升至2009年的58.9%;金融危機后下降明顯,近年來下降速度趨緩,2021年為45.6%。

      工商業貸款占比在波動中下降。二戰結束后至20世紀80年代,工商業貸款占比雖有波動,但整體上保持在30%—40%。20世紀70年代,美國制造業開始出現空心化趨勢。德國、日本經濟快速崛起,美國的傳統制造業加速向海外轉移;同時,以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崛起,美國經濟結構向高科技行業升級,并通過全球化進程將生產環節外包,僅在美國本土保留研發等高價值環節,輕資產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更傾向于直接融資,商業銀行面臨客戶不斷流失的情況,工商業貸款需求下降。

      個人貸款(主要包括信用卡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等)占比整體保持平穩。二戰后至20世紀50年代初,個人貸款占比從10%快速增長到20%左右,之后基本保持穩定,90年代中后期略有下降,近年來在16%—17%之間小幅波動。相對而言,個人貸款受宏觀經濟金融環境影響較小,體現出較好的穩定性,是銀行業貸款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4)。

      數據來源:FDIC

      圖4 1934—2021年美國銀行業總資產中主要貸種占比變化情況

      消費信貸持續增長

      消費信貸與GDP之比不斷提高。20世紀50—60年代,美國戰后“嬰兒潮”成長起來,他們信奉及時行樂,全力享受生活,這種消費主義思想為銀行消費信貸快速發展提供了良機,消費信貸與GDP之比長期保持增長趨勢,從1960年的1.84%增長至2021年的22.81%。消費信貸與個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同樣穩步提升,從1943年的3.9%上升至2021年的24.0%。這一比例增長最快的時期是從二戰后到60年代初期,從1945年的4.2%增長至1965年的18.7%,之后趨于平穩。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迎來石油危機后的復蘇,再次帶動消費信貸的增長,消費信貸與個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再次呈上升趨勢,進入21世紀后增速放緩(見圖5)。

      數據來源:美聯儲、美國經濟分析局、同花順iFind

      圖5 1943—2021年美國消費信貸與個人可支配收入、GDP之比情況

      證券投資情況

      美國銀行業證券投資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見圖6)。

      數據來源:FDIC

      圖6 1984—2021年美國銀行業證券投資中主要品種占比情況

      一是抵押貸款證券(MBS)成長為規模最大的部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證券投資中抵押貸款證券占比迅速增長,從1985年末的19.7%提高至1991年二季度末的48.7%,之后上升速度開始放緩,2008年一季度末達到65.6%。受金融危機影響,2010年三季度末下降到54.5%,之后在54%—61%內波動。資產證券化是美國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金融創新,通過證券化,金額較大的單個住房抵押貸款被分解成大量金額較小的債券,流動性大大增強,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繁榮和房貸快速增長。但金融機構為追求收益而過度創新,忽視了對風險的防范,最終釀成次貸危機。

      二是美國國債占比先降后升。二戰結束后,美國財政赤字壓力得到改善,證券投資中美國國債占比從超過90%迅速下降,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穩定在30%—40%。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債收益率整體走低,國債占比再度下降,從1992年末的26.9%一度降至2008年二季度末的1.2%。金融危機后,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快速增長,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美國銀行業證券投資中國債占比重回升勢,2022年一季度末回升到23.7%。

      三是市政債券高速增長后趨于平穩。二戰結束后,隨著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政債券發行規模快速增長,在證券投資中的占比迅速提高,1974年達到最高點51.3%,之后逐漸下降,90年代降至10%左右后基本保持穩定。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的破產現象開始出現,典型案例如1994年的加州橙縣破產、2011年的亞拉巴馬州杰弗遜縣破產、2013年底特律市破產等。

      美國銀行業非息收入情況

      非息收入總體情況

      美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經歷了先下降再上升的過程,這一變化與監管政策的轉變密切相關。20世紀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出臺,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嚴格分離,美國金融業進入分業經營時代,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從1935年的39.5%下降至1949年的19.8%,之后較長一段時間基本保持在20%以下。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銀行業經營壓力加大,為拓展盈利空間,商業銀行嘗試開拓非息業務以提升競爭力,金融監管逐步放松。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獲得通過,美國金融業正式進入混業經營時代,大型銀行積極擴大營業范圍,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持續回升,進入21世紀后達到40%以上。金融危機后監管政策再度收緊,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出臺,加強了對銀行業部分高風險業務的限制,也加強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非息收入占比逐漸回落,但基本穩定在35%以上(見圖7)。

      數據來源:FDIC

      圖7 1934—2021年美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變化情況

      非息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息收入結構中,信托收入占比不斷提高,交易賬戶收入占比在波動中提高,部分傳統中間業務占比下降(見圖8)。

      數據來源:FDIC

      圖8 1984—2021年美國銀行業非息收入主要類型結構變化情況

      信托收入占比逐漸提高,從1984年的11.9%提高至2021年的14.2%,期間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一度降至9.4%。信托收入是美國銀行業的重要非息收入,貢獻可類比國內的財富管理。信托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美國資本市場活躍,居民配置金融資產的比例不斷提高;二是美國養老體系第二大支柱與第三大支柱逐步建立,前者以401k計劃為代表,后者以個人養老賬戶IRA為代表,養老金計劃須以信托方式設立,推動了信托業的繁榮。

      存款賬戶服務費占比呈下降趨勢,在非息收入中的占比從1984年的17.8%下降至2021年的11.3%。存款賬戶服務費是銀行的傳統中間業務,由于賬戶收費監管逐漸趨嚴,一系列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定出臺,存款賬戶服務費增長逐漸乏力。

      交易賬戶收入占比在波動中提高,從1984年的4.0%提高至2021年的11.2%。交易賬戶收入與資本市場表現密切相關,波動幅度較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資本市場繁榮、金融創新加快,交易賬戶收入不斷提高。2008年受金融危機沖擊大幅受挫,一系列監管法規相繼出臺以控制風險,危機過后交易賬戶收入占比繼續提高。

      投行類收入占比相對保持穩定,2001年為5.4%,2021年為5.1%。21世紀以來對銀行的資本監管要求持續趨嚴,美國銀行業主動減少資產負債表中的風險資產占用和釋放資本空間,投行業務迎來發展良機,金融危機時期一度明顯下降。

      保險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先升后降,從2001年的1.8%上升至2008年的2.4%,金融危機后有所下降,2021年為1.7%。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通過,從監管上消除了銀行從事保險業務的阻礙,銀行可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開展保險銷售和代理業務。

      貸款出售收入占比提高但波動較大,從1991年的2.1%上升至2021年的8.1%,期間經歷過數次大幅波動,2008年一度為負。在資產證券化浪潮中,貸款出售業務在美國銀行業中廣泛開展,貸款出售業務對銀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規避資本管制、分散信用風險等有一定作用。

      美國銀行業信貸普惠性提高

      小企業貸款中微貸占比提高

      小企業貸款具有風險相對較高、管理成本較高等特點,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銀行業對小企業貸款普遍重視程度不高。90年代之后,以富國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充分挖掘微貸(10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業務的潛力,微貸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在小企業貸款中的占比不斷提高。1995—2019年,美國10萬美元以下、10萬—25萬美元、25萬—100萬美元貸款規模分別增加145%、85%和96%,小企業貸款中微貸占比從40.4%提高至46.3%。2020年相關數據出現較大波動,主要原因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美國政府通過《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保障法案》,推出薪資保障計劃(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為小企業提供大量融資支持(見圖9、圖10)。

      數據來源:FDIC

      圖9 1995—2020年按規模區分不同類型美國小企業貸款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FDIC

      圖10 1995—2020年按規模區分美國小企業貸款結構變化情況

      大型銀行在提供微貸業務方面更具優勢。10萬美元以下金額的貸款需要通過單一產品的批量處理和集中管理才能控制風險和降低成本,高質量的大數據庫重要性凸顯,并需要結合電話、郵件等直銷方式提高效率,大型銀行在這些方面有明顯優勢。在美國,10萬美元以下的微貸業務主要由大型銀行占主導地位。

      信用卡服務客群下沉

      20世紀80年代,美國信用卡市場快速發展,這一時期信用卡業務的客戶以信用記錄良好的優質客戶為主。進入90年代,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信用卡業務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以第一資本(Capital One)為代表的發卡機構逐漸形成差異化的利率定價機制和高效的風控手段。在信用良好的優質客戶享受利率下降優惠的同時,風險相對較高的次級客戶如新移民、低收入者、無信貸記錄者,也獲得了使用信用卡進行信貸消費的機會。隨著美國信用卡業務的發展日益成熟,其覆蓋的客群范圍進一步擴大。

      服務新移民金融需求

      美國有數量龐大的新移民群體,弱資質新移民普遍缺乏本地信用記錄,難以提供收入證明、工作證明及居住證明等材料,因此在獲得金融服務方面有較高門檻。一些銀行致力于為信用記錄不完整的移民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如現金存取、轉賬及低費率國際轉賬、信用卡等。

      銀行服務新移民群體有兩個特點。一是努力為新移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新移民可能有多達四個銀行賬戶,包括存入薪水的賬戶、本國的儲蓄賬戶、跨國匯款的賬戶和申請短期貸款的賬戶,如果能為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將大大便利其生活。二是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有較大投入以提升用戶體驗。受語言、文化等因素影響,新移民群體融入本地社會面臨更多困難,因此對銀行線上功能需求更高。銀行通過聚焦線上功能的優化升級,降低服務成本和使用門檻,為新移民群體提供便捷、廉價的金融服務。

      美國銀行業帶來的經驗和啟示

      經驗借鑒

      非息收入占比有提高空間。近十年來,美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35%以上,我國商業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則保持在20%左右。當前,我國居民杠桿率已接近歐元區水平,企業杠桿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商業銀行未來信貸投放和債券資產配置擴張可能放緩,單純依賴息差的盈利模式亟待轉變。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商業銀行加快探索多元化、綜合化經營模式,房地產紅利逐漸消退,居民財富從房地產向金融資產轉移,未來銀行業中間業務會有較大發展空間。

      消費信貸潛力持續釋放。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工商業貸款增長將受到一定影響,在貸款中的占比持續下降。相對而言,消費貸款更加穩定,在銀行貸款中占比基本平穩。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消費規模將持續擴大,消費結構優化升級。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得到提升,對汽車、家電等耐用商品的消費需求增加,將產生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潛力將持續釋放。

      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隨著金融科技的進步,金融服務能夠觸達的客群將不斷擴大。美國大型銀行微貸業務的發展經驗表明,加強數據分析能力建設,有助于提高小微貸款服務效率。美國新移民群體和我國的新市民群體固然有很大不同,但對于銀行而言,兩者同為城市邊緣化群體,具有弱資質特征,容易面臨金融排斥困境,美國銀行業服務新移民的業務模式值得借鑒。

      帶來的啟示

      優質信貸資產荒或為長期趨勢。從美國的經驗看,經濟發展會帶動信貸需求增長,銀行業總資產中貸款占比會有所提高。但貸款占比的提高面臨“天花板”,隨著一國經濟發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其將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優質信貸項目減少的局面。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信貸需求增長放緩,優質信貸資產荒現象將長期存在,我國銀行業貸款規模的擴張將面臨更大壓力,依賴利差的傳統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下降。

      房地產貸款風險值得關注。美國銀行業的歷史經驗表明,房地產行業風險快速暴露,會通過多種形式傳導,對金融體系造成巨大沖擊,導致系統性風險。近年來,伴隨居民購房需求增長,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較快,已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應的風險隱患有所累積。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仍處于風險上升和釋放階段,個別房企包括行業頭部企業面臨的流動性壓力加大,風險加快暴露。住房按揭貸款是我國銀行業個人貸款的重要部分,相關風險值得警惕。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信用風險不容忽視。歷史上,美國的州或市政府破產的情況并不鮮見,出現違約的市政債券不在少數。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規模持續擴大,但部分地區優質項目儲備不足、項目收益情況不理想,影響后續償債保障,相關風險不容忽視。

      我國商業銀行實現轉型發展的建議

      加快發展中間業務。銀行業信貸增長具有順周期性,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放緩,金融脫媒加劇,優質對公客戶將更多轉向直接融資。商業銀行要順勢而為,加快發展對經濟周期不敏感、利差依賴低的中間業務,推動增長方式轉型,把握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轉變和養老金融加快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財富金融、支付結算、投資銀行等中間業務,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持續發力消費金融。從美國銀行業經驗看,隨著監管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消費信貸較對公業務更具發展可持續性。國家進一步加大促進消費政策力度,商業銀行要抓住機遇,豐富消費場景建設,構建消費金融和諧生態,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和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水平,加快發展消費信貸、信用卡業務。

      加大服務長尾客群力度。銀行業對高端客戶的爭奪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存量博弈難度較大,下沉服務重心,挖掘長尾客群的金融服務需求,有望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傳統金融機構服務長尾客群成本較高、收益較低,近年來金融科技應用加快,使銀行低成本服務長尾客群成為可能。商業銀行要抓住服務鄉村振興、新市民群體的機遇,擴大金融覆蓋面,推進數字化轉型,以提升客戶體驗,滿足長尾客群的金融服務需求。

      加強對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近年來我國房地產行業信用風險整體上升,市場預期轉弱,房企融資難度加大,個別房企現金流緊張,出現建設延誤和項目停工現象,可能引發房貸違約和風險蔓延。地方政府債務不斷攀升,部分中西部地區的弱資質城投企業風險較高。商業銀行要持續做好對房地產、地方城投平臺等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做好應對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

      責任編輯:孫 爽

      976639255@qq.com

      文章刊發于《銀行家》雜志2022年第10期「全球視線」欄目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銀行家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劉海美 )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蜜臀98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91麻豆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视| 2019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国产精品涩涩涩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观看|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5555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3D日动漫 |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青娱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哟哟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