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紛紛發布公告,披露了今年以來信貸投放相關數據以及支持實體經濟的情況,并表示將優化信貸結構,高效精準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工商銀行發布公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行為實體經濟新發放5萬億元以上投融資。2022年9月末,境內人民幣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凈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4573億元。
在服務重大項目方面,工行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基金投資項目配套融資、交通水利能源網絡型基礎設施等五大重點領域和“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營銷,基建領域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加逾6400億元。在服務制造業和綠色發展方面,工行優化以新制造、新服務、新基礎及高技術客群為重點的公司信貸布局,制造業和綠色貸款余額、增量均排名市場首位。制造業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加超過8100億元,增幅37.5%;綠色貸款較年初增長約9500億元,增幅34.0%。
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戰略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突破1.6萬億元,增幅達到59.2%。在服務普惠金融方面,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普惠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量超4100億元、增幅37.6%。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涉農貸款余額突破3.2萬億元,增加近6000億元,增幅22.6%。
工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繼續保持良好經營態勢,為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工行力量。
農行發布公告稱,2022年前三季度,該行深入實施“三農”縣域、綠色金融、數字經營三大戰略,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新增貸款創同期歷史新高。
2022年前三季度,農行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全力做好糧食安全、農產品(000061)穩產保供、鄉村產業、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縣域新增貸款超9000億元。加大對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創企業、民營企業、普惠小微企業等金融支持,有效滿足各類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助力穩住經濟大盤,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2.2萬億元。
中行公告顯示,該行主動對接國家穩經濟政策,制定實施支持實體經濟的行動方案,出臺了8個方面42條支持措施,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現,貸款總量實現較好增長。
三季度末,中行客戶貸款較年初增加1.69萬億元,達17.41萬億元,增長10.78%。持續加大對重點領域的融資支持,提高信貸審批與投放效率,支持受困主體紓困,三季度末,科技金融授信余額超過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以上,綠色信貸增長約36%,普惠貸款增長約35%,民營企業貸款增長約18%,境內制造業貸款增長約18%。
中行表示,未來將堅持國內商業銀行業務為集團的主戰場,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同時持續鞏固全球化經營和綜合化服務優勢,不斷推進區域化管理和集約化經營,持續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平,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促進經濟行穩致遠貢獻金融力量。
建行也發布了關于加快信貸投放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公告。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建行人民幣貸款近2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2.1萬億元,同比多增近人民幣5200億元。
資源配置結構進一步優化。普惠金融貸款近人民幣2.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近人民幣4200億元,增幅22%,廣泛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涉農客戶等普惠金融群體;投向制造業的貸款人民幣2.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5400億元,增幅32%,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余額人民幣5.6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近人民幣5800億元,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綠色貸款近人民幣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6300億元,增幅32%,助力經濟社會低碳轉型。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人民幣6.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1100億元,有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擬出資人民幣300億元設立住房租賃基金,探索租購并舉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交行公告顯示,今年前9個月,交行融資總量超過8000億元。其中,境內人民幣各項貸款較上年末增加6444億元,增幅10.63%,同比多增95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增幅均超過境內人民幣各項貸款總體增幅。
全面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前9個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增量貸款占比超過60%。客戶投向上,致力于通過數字化轉型加快消費貸款產品創新與迭代,滿足個人客戶衣食住行醫等場景需求,截至9月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45.18%。截至9月末,境內綠色信貸重點支持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清潔能源設施建設運營、能源系統高效運行等領域,綠色信貸余額超6000億元,較上年末增幅超25%。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