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伯退休前是上海市某國企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鄭阿姨退休前是上海某服裝廠職工,因為工作努力經常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家住浦西的戴阿姨曾到崇明插隊,回城后成為街道企業職工,為人和藹、心思細膩,經常得到上級表揚……
退休后,在上海銀行網點,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導銀志愿者。
享受“被需要的”喜悅
每到養老金發放高峰日,在上海銀行網點中,總能看到一群身穿藍馬甲、胸掛藍吊牌的老年導銀志愿者,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地協助銀行,指導同齡人使用各類金融智能化產品和服務。
“我們在幫助同齡人的同時,享受著被需要的喜悅,自己也活力滿滿。”曹老伯說,“一到每個月發養老金的日子,就是我和老伙伴們在這里服務最忙碌的時間,相較于幾年前,現在已經有很多同齡人可以自己熟練地在機器上辦業務了……”
曹老伯的話,代表著這支隊伍里眾多志愿者的心聲。
隨著社會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銀行智能化服務的普及,在為客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一道擺在老年群體面前的“數字鴻溝”。如何為老年客戶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安全便利的服務,成為金融機構增進人民福祉、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課題。
老年人幫助老年人,是上海銀行解決這一課題的一大法寶。
從“門外漢”到“門門清”
互聯網時代,自助機具、手機銀行和各類在線支付工具都已得到極大普及。一些老年人因為“不放心”“不會用”,還保持著排隊到窗口辦理業務的傳統習慣。
導銀志愿者鄭阿姨退休前是上海某服裝廠職工,用她自己的話說,對“金融”幾乎沒有概念,也沒用過ATM機、手機銀行這些新事物,“當時加入這個隊伍,覺得能學習知識、又能幫助別人,挺好的。”她說。
戴阿姨也有相同的經歷。作為首批導銀志愿者,她在2007年就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和其他志愿者一樣,從智能化服務的“門外漢”到學會使用自助機具取款、手機銀行,再到現如今的微信支付、生成隨申碼、線上掛號等,戴阿姨已經是“門門清”。“一開始是銀行定期給我們做培訓,漸漸地,我也會自己去摸索學習一些最新的APP功能,然后和大家分享。”她說。
“我們導銀志愿者就是要先自己學會這些銀行高科技,然后以老人教老人的方式打消他們內心的疑慮,教會他們使用智能機具和設備。”戴阿姨說起自己的工作時面帶微笑,“他們幾乎每個月都會來,時間久了大家都熟了。‘辦業務時,你站在旁邊我就放心!’被大家這樣肯定讓我快樂又自信。”
除了在網點指導老人,戴阿姨還同周邊親朋好友普及各類金融知識、指導使用智能設備,成為大家眼中的時髦老人。
目前活躍在上海銀行的這支“導銀”服務隊伍,大部分都像鄭阿姨、戴阿姨一樣原本也是銀行業務“門外漢”。在上海銀行和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的支持和指導下,伴隨著上海銀行的金融科技應用的迭代進步,他們“硬生生”將自己變成了“銀行高科技”、各類“智能手機”APP應用的“學霸”。
15年服務惠及500多萬名老年人
從2007年上海銀行導銀志愿者誕生至今,已有15個年頭,“老年導銀志愿者”服務已惠及500多萬名老年人。
據上海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讓更多老人學會使用智能設備、在智能時代生活得更便利,目前仍有近240名導銀志愿者活躍該行網點中。與此同時,每位志愿者要接受基礎服務培訓,包括“志愿者自律指南”、“文明服務形象、服務用語、服務禮儀規范”、“志愿者標志佩戴規范”等。
1998年,上海銀行開始承辦養老金代發業務,當時全市的養老金代發主辦銀行只有2家,從那以后直到現在,上海銀行都是上海地區最大的養老金代發銀行。
2007年,為解決銀行金融服務排隊時間長的問題,上海銀行與上海市老年基金會、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共同策劃組織“科技助老——百萬老人刷卡無障礙計劃”,上海銀行導銀志愿者由此誕生。3年的項目實施期內,幫助了100萬老年人體驗了ATM機的使用。同時,在社區老年學校、老年活動室,還為老年人專門開辦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知識普及課堂。
上海銀行和導銀志愿者用一份恒于堅持的投入,為科技進步增溫的同時,貼心為老服務愈發深入人心。據悉,“導銀志愿者”項目獲得了“上海市十佳老年志愿服務項目獎”,“科技助老”導銀志愿者團隊獲得了“上海市十佳老年志愿服務團隊”提名獎等榮譽。
為老、敬老、愛老,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上海銀行將繼續以成為“養老金融服務專家”為目標,鞏固與發展多渠道的便捷養老基礎金融服務,與導銀志愿者攜手相助精耕養老金融服務,讓老年群體深切感受到時代進步的幸福感和“大城養老”的溫度。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