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過去僅一年多時間,我國存款利率已有三次集中的市場化下調,并呈現出一定規律性——由國有大行率先落地且下調幅度、品種步調一致,再由部分中小銀行跟進。特別是今年4月以來,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存款利率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相互聯系愈發緊密,最近兩次銀行市場化下調存款利率都發生在LPR下調之后。
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點在于推進存款利率進一步市場化。銀行負債端成本高企難下,一味單邊壓降貸款利率不僅無助于貸款利率更為順暢、明顯地下行,也不利于維護銀行體系的安全穩定。相反,讓存款利率定價更具彈性地隨行就市,可為銀行進一步合理讓利實體經濟拓展空間。
此次利率下行覆蓋的存款種類更為廣泛,幾乎擴大到了所有存款產品,相關銀行官網的存款掛牌利率時隔近七年迎來首次更新。單從這一點看,此次存款利率下行意義更為重大,標志著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又邁出重要一步。
如果說今年4月存款利率下行只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后的小試牛刀——多家銀行只下調了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此次利率下行則可視為進一步深化存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兩軌并一軌”,促使政策利率向存款利率傳導更加順暢。盡管當前存款基準利率依然存在,但其將更多發揮存款利率下限的“壓艙石”作用。在此下限之上,銀行可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更加靈活地調整存款利率。
利率市場化改革關乎每個人的錢袋子。近年來,我國這一領域的改革工作始終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穩步推進。短期看,存款利率下調會減少儲戶的利息收益,但長遠看,銀行存款利率定價如果能及時跟隨市場利率變動“上上下下”,實則是金融資源更為高效配置的表現,金融“血液”最終會更有效地滋養整個社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