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 受益于產業數字化快速迭代,供應鏈金融正迎來發展機遇期,中信銀行(601998)和平安銀行(000001)都將發力點錨定供應鏈金融生態建設。
“報告期內,本行供應鏈累計融資3825.87億元,同比增長53.53%;融資客戶數15796戶,同比增長60.92%。”8月25日,中信銀行發布的2022年中報顯示,中信銀行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上線“信e采”“信e銷”融資產品,解決上游企業訂單生產、下游企業采購進貨的資金難題;推出“信保函·極速開”產品, 提供一站式快速開立保函服務;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以資產池為核心的線上融資體系,為各類企業、集團公司、集群客戶提供統一的資產管理和資金融通服務。
中信銀行供應鏈金融融資客戶數還在進一步增加。據中信銀行近日披露,截至7月末,中信銀行一系列交易銀行線上融資產品已累計融資超6200億元,服務客戶18000余戶。
202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供應鏈金融融資發生額5424.52億元,同比增長24.0%。“從政策環境的角度看,現在是供應鏈金融最好的時代。”8月23日,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在平安銀行主辦的2022供應鏈金融大會上表示,只有充分的開放,才能帶來豐富的生態,而生態越開放,參與主體越多,價值鏈條越長,要素流動就會越充分,最終供應鏈的價值生產就會越大。
平安銀行:構建生態
近年,隨著宏觀經濟疲弱,企業應收賬款規模逐年擴大,賬期越來越長,尤其是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問題比較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到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增長11.82萬億,累計增長168%,而同期營業收入只增長51.7%,從賬款回收期看,2021年相對于2011年,多增加了19.7天。
“這些數據一方面顯示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規模在不斷增長,但更重要的是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回款壓力在增大,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還不充分,成本效率還有待提升。”胡躍飛認為,持牌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平臺科技公司應聚焦主業,立足于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共同推動供應鏈金融線上化、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化建設,共同營造公平有序、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銀行應在發揮資金成本、風控經驗和產品組合優勢外,為供應鏈提供結算、融資、財資管理,避險等系統化的綜合解決方案,從不同行業、不同場景需求出發,為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提升整條供應鏈的融資能力和資金管理水平,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暢通和穩定上下游產業鏈條。
在平安銀行對公業務中,供應鏈金融是兩大主賽道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在平安銀行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平安銀行對公領域聚焦兩大賽道,一是科技驅動的交易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沿著供應鏈,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手段,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投行驅動的復雜投融服務大中企業,圍繞專精特新、高端制造、綠色金融等領域,打造真投行、真行業、真甲方的能力,打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幫助客戶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融資效率。
為構建供應鏈金融生態,平安銀行于2019年啟動“星云物聯計劃”,將物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深耕供應鏈業務場景,消除信息不對稱痛點,在貸后監控預警、貸前審批增信等方面發揮數據價值,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易得性。2022年6月末,“星云物聯計劃”已在智慧車聯、智慧制造、智慧能源(600869)、智慧農業、智慧基建、智慧物流六大產業領域落地20 多個創新項目,服務客戶超18000戶,接入物聯網終端設備超1250萬臺。自“星云物聯計劃”落地以來,支持實體經濟融資發生額累計超4600億元。
為進一步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8月9日,“平安3號衛星”成功發射,平安銀行“星云物聯計劃”再添一星。“平安3號”是該計劃的首顆對地遙感成像衛星,將與此前成功發射的“平安1號”“平安2號”物聯網衛星,共同支持平安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安銀行表示,將持續探索供應鏈金融,利用新興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完善“上有衛星、下有物聯網、中有數字口袋和數字財資的開放銀行數字經濟服務生態”,服務客戶,反哺產業,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隨著越來越多科技的運用,未來平安銀行將如何探索供應鏈金融?平安銀行總行公司業務總監、交易銀行事業部總裁、創新委秘書長李躍表示,平安銀行將發揮賬戶、數據、交易和開放四大優勢,助力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助力產業鏈數字化升級。其中,賬戶是基礎,數據是關鍵,交易是本源,開放是前提。平安銀行從推出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1+N”供應鏈金融模式,到建立供應鏈金融品牌,再到啟動“星云物聯計劃”,推動“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化”供應鏈金融服務,一直致力于通過金融科技創新,釋放供應鏈金融價值。
“供應鏈金融真正往前邁進的關鍵,是打造數字信用。”胡躍飛稱,數字信用比傳統主體信用、交易信用更高階,真正具備廣度和深度的大數據深度風控。基于數字信用的供應鏈金融能夠有效突破困擾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兩大難題,一是弱化對核心企業信用的絕對依賴。依托多維數據,更精準的債項評級,可以脫離核心企業確權,從而實現上下游的延伸和下沉。二是供應鏈融資效率的提升,基于多維數據的模型一旦有效可用,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就可以通過開放銀行模式,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和服務平臺實時直連,更加緊密地嵌入各類供應鏈場景中,實時獲取數據、實時評估信用,實時提供融資服務。
中信銀行:戰略協同
作為以對公業務見長的中信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有更多的探索。
背靠中信集團,以及其集團內證券、信托、保險、資產管理等細分領域的專業化金融服務資源,中信銀行正打造更為完善的生態圈。
中報顯示,中信銀行重點構建十大類超300家機構的生態圈,制定生態圈指引,明確生態圈主體的合作價值和合作模式。
中信銀行于2015年發布“交易+,不止于金融”品牌,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多維度、一站式服務。
“交易銀行是金融數字化轉型的載體,是中信銀行對公業務和科技融合的急先鋒,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利器。”8月19日,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在中信銀行“交易+2.0”生態體系發布會上表示,近三年來,交易銀行年交易量從九百余億增長至一萬億,增長12倍;融資客戶數達到2.12萬億,增長了7倍;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年均增速超過50%,穩居可比同業第一位。“交易+2.0”開啟了中信銀行“交易+”的新紀元。
在中信銀行“交易+2.0”體系中包含三個子生態,即鏈生態、財生態和e生態。其中,“鏈生態”以“資產池”為核心,通過聚集企業優質資產,在線上打通數據、產品與平臺,融合表內、外多種融資產品,搭建覆蓋核心企業和上下游的供應鏈生態體系,助力企業穩鏈強鏈固鏈。“財生態”以“賬戶體系”為核心,根植“收、付、管、融”四大場景,賦能企業全生命周期財資一體化管理,助力企業提升財務管理的精益化、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e生態”以“客戶體驗”為核心,整合“金融+非金融”生態伙伴資源,延伸全渠道、全客戶、全服務、全體驗服務能力,旨在為企業提供更加開放、互聯、精益、智能的線上化綜合金融服務。
在“鏈生態”模式中,核心產品資產池是中信銀行為企業打造的資產管理和綜合融資平臺,企業可將持有的票據、存單、保證金、應收賬款、信用證等資產質押入池,池中資產價值轉換成融資額度,支持辦理全線上、全品種融資業務,如銀票、流貸、保函、信用證等。如此則可以更便捷地盤活資產,并提高綜合融資效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