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兩份文件為下一步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劃定了方向和路徑。
數字化轉型推動金融機構運行機制、管理方式、經營模式、業務流程不斷變革,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銀行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上海農商銀行將數字轉型作為三大核心戰略之一,從客戶需求出發,利用數字技術改變傳統業務模式,嘗試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在數字化轉型上半場建立了差異化競爭優勢。
全面擁抱數字化,從營銷戰術、傳播構建到全局戰略,上海農商銀行亦迎來了品牌新生。8月25日,該行啟用全新品牌標識,上線新官方網址,全面應用新VI體系、深化推廣官方IP小源寶等,以全新形象進入轉型下半場。
需求洞見——“從客戶需求出發”
今年4月,上海農商銀行一款“從客戶需求出發”的數字化產品——“心家園”疫情物資保障服務在青浦區夏陽街道率先落地。
“有時保供物資不夠吃,沒有合適的購買渠道,我們和居委也反映過幾次。”青浦區夏陽街道桂花園的居民吳先生說。呼聲反映需求,這引起了上海農商銀行青浦支行的注意。“特殊時期,大家對‘買菜難’深有體會。在多方了解情況后,當時支行內的員工提出了一個想法,在我行原有的企業收款碼這一產品的基礎上,改做成一個幫助社區居民采購的數字化工具。”青浦支行行長占玲靈說。
短短3天的時間,“心家園”上線了。
“掃碼就可以使用,在上面買到的菜和肉都很新鮮。和單獨付錢給個人‘團長’相比,在農商行提供的平臺下單,錢款更安全。”吳先生說。
“心家園”供貨商均是該行梳理“白名單”聯系到的保供企業。“購買電話蜂擁而至,如果沒有‘心家園’,對賬、統計等工作根本難以完成。遇到個別有調換或者退貨需求的顧客,通過訂單追溯功能,我們也能照顧到。”上海太來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印說。
通過數字化能力實現“下單—配貨—運輸—接收—到家”一站式服務,切實解決了保供企業、社區居民的痛點需求。“心家園”推出后,迅速在青浦、金山、浦東、松江、嘉定等區域落地,受到社區居委、市民及保供企業認可。
同時間,一場響應中小微企業需求的“碼上行動”也在上海農商銀行展開。
“當時,正好面臨兩個項目收尾需要付款以及貸款到期的雙重壓力。我們時刻關注著銀行的審批、放款流程,擔心會受疫情影響辦不下來。”上海科致電氣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鐘瑾表示。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客戶經理收到他們的電子材料后,資金很快就有了回音。“500萬元的資金從申請到到款只用了兩天的時間,還為我們辦理了無還本續貸。”
“當時業務無法在線下辦理,于是在合規的前提下,對企業進行了視頻核訪,材料經確認真實可靠,就通過線上辦妥了。”為科致辦理業務的客戶經理王偉杰說。
特殊時期,逾千家像科致電氣一樣的中小微企業,體會到了7x24小時掃碼辦理的便利。疫情期間,上海農商銀行推出電子保函、鑫秒貼、銀稅快貸、商e貸、鑫農樂貸、紓困貸款等10項服務線上辦理的“碼上行動”,通過建立授信審批快速通道,簡化內部業務流程,快捷受理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業務訴求,確保金融服務“不斷檔”。
數字經濟時代,推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從主動發現需求到快速響應需求,上海農商銀行的種種行動在數字化轉型“為了誰”的空白處填上答案——“為客戶創造價值”。
優勢洞見——客戶、銀行都是受益者
資料從簡、流程便捷、體驗良好,普惠金融便利化辦理讓企業實實在在獲益。
“當天申請,當天就出信貸額度,只需要一張借記卡就能隨借隨還,原來銀行貸款可以做到這么便捷高效。”上海后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吉崇凱細數“銀稅快貸”給企業帶來的幾大好處。
“作為一家高速成長企業,有這樣一筆隨借隨還的現金流可謂好處多多。想用的時候就提款支付利息,資金充沛的時候就及時還款。既節約了財務成本,又實現了靈活調度資金。”
上海農商銀行“銀稅快貸”上線一年間,已累計為近4000戶小微企業提供了便捷化的線上貸款服務。“快速、方便、高效”是客戶反饋的高頻詞,而這樣的使用體驗正是由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數據多跑腿,客戶少跑路”。
據介紹,“銀稅快貸”通過與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對接,融合稅務數據、司法數據、征信數據、工商數據等多維度企業信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為支撐,可以實現客戶申請、授信審批、貸款支用及還款等業務的全流程線上化。
“企業只需要輸入名字并同意授權,后臺會關聯各類數據,再根據計算模型確定評級和授信額度。”“銀稅快貸”產品經理吳穎說,“繼PC端后上線了手機端,更方便客戶使用。”
為“銀稅快貸”產品點贊的不僅有客戶,還有一線客戶經理。作為數字化營銷的執行者,一線員工同樣有良好的產品體驗。“線上辦結省去了貸后調查審核中一些較為繁瑣的案頭工作,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走訪客戶、拓展客戶和深入客戶去。”該行客戶經理石程晨說。
“在一次次優化產品時,也為一線客戶經理增設了一些功能,近期在考慮將貸后審核程序也移至線上。近一年,銀稅快貸客戶數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吳穎說。
數字化推動上海農商銀行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從去年開始,該行將提供金融服務的智能柜員機與自助政務服務功能結合,幫助社區居民實現“出一次門,辦多件事”;通過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云計算、生物識別等智能手段提升風控能力,線上個人消費金融、鑫農樂貸農業產業鏈金融產品逐漸成熟;“天眼鑒”項目運用遙感數據豐富貸款管理手段;公有云企微、移動展業平臺等新的數字化客戶服務工具也在一一上線。
以“客戶體驗”為驅動,服務模式由單一的“人工服務”轉向“人機協作”,經營決策和服務理念從“經驗依賴”向“數據驅動”轉變。從獲客方式、運營模式、產品設計、風險防控、組織架構、管理機制等方面來看,數字化轉型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
前景洞見——更“懂”客戶的金融機構
數字化轉型是對銀行傳統發展模式的顛覆式改變,涉及組織、人員、資源和考核等多方面的變革。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具有決策鏈條短、運行機制靈活、對本地市場熟悉等先天優勢,更適合探索“小而美”的差異化數字化轉型之路。
金融為本,科技為器。上海農商銀行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將數字化轉型提升至核心戰略之一,以系統性工程更好地服務于“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這一使命。
機制、人才、組織等配套保障是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基礎。為順應數字化發展,上海農商銀行對網點、產品、隊伍進行了轉型升級:總行加強頂層設計,分支行發揮中場承接和傳導作用,網點結合自身特點制定計劃,形成轉型合力;優化線上產品,打造“1+N”產品組合方案;根據網點分類和客戶基礎充實人員配備,同時匹配針對性的考核機制。
除了網點、產品、隊伍等外在表現,更深層次的轉變發生在能力和思維的建立上。目前,該行上下達成共識:數字化轉型根在業務、重在技術,金融科技是手段、發展業務是目標,堅持業務主導和科技賦能雙輪驅動。
以“心家園”為例,青浦支行正在積極探索新的應用場景。據介紹,“心家園”適用于交易金額小、交易頻繁、交易數量大的支付場景,該行探索未來把這種模式推廣到物業管理費、園區租金收取等其他應用場景中。通過這樣的數字化工具,銀行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聯與黏性得到加強,雙方信任度得到提升,便于更好地服務客戶和參與基層治理。
從客戶需求出發,依托數字技術,成為更“懂”客戶的金融機構。在數字化上半場,以技術工具升級產品與服務,上海農商銀行逐步建立了競爭優勢。進入下半場,該行將從“貼近客戶、與客戶共創”打開突破口,以發展新動力助推“價值創造”。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