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人群是官方數據無法覆蓋到的,由于存在競爭關系,有些機構也不愿意與征信機構共享數據。建議給商業征信一點寬容度,發放更多征信牌照。統一征信做統一征信的事,商業征信做商業征信的事。”7月31日,在新金融聯盟舉辦的“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規范發展與整改銜接”內部研討會上,南京銀行(601009)副行長、新金融聯盟學術理事周文凱坦言。
會上,四位業界代表做了主題發言,他們是: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羅愛華、平安銀行(000001)零售信貸事業部兼普惠金融事業部總裁王蓉暉、南京銀行副行長周文凱、常熟農商行黨委委員陸鼎昌。銀保監會法規部相關負責人積極回應了市場關切,浙商銀行原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進行了點評。
58家銀行、27家科技公司和10家非銀金融機構的180余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參會。會議由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主持,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這是新金融聯盟舉辦的第52場,也是今年第12場內部研討會,以下為本次會議部分內容。
1.6億中端客群待挖掘
7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14號文),放寬了互聯網貸款的整改期限,肯定了該業務在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行業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
周文凱認為,金融機構要把互聯網貸款業務做好,首先需要找準客群定位。事實上,這個市場中還有一片巨大的“藍海”有待挖掘。他分析,我國目前有4.7億主力勞動人群,可分為三類互金客群。
一是優質客群,約6000萬人,戶均貸款約15萬,定價水平約為5%。這類客群對服務要求較高且不接受高定價,主要是銀行客群,競爭已成一片紅海。中小銀行不具備優勢,需提高綜合化服務能力。
二是中端客群,約1.6億人,戶均貸款 8~9萬,定價水平12%~15%,其特征與很多經營類貸款相似——信息不夠齊全,社保不夠完備,但有技能,能在一個新城市(300778)扎下腳跟。這類客戶的需求目前得不到滿足,缺乏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他們是互聯網貸款業務,特別是持牌消金公司未來發展的藍海。
三是大眾客群,即狹義上的互聯網客群。總量約2.5億,戶均貸款3~4千,定價水平 18%~20%。他們做了深度研究,低于18%的定價較難盈利,到18%以上才有兩個點的毛利差。這部分客群因定價問題,得到“普而不惠”的評價,中小銀行因展業成本推高的原因,面臨“做”或“不做”的抉擇。
“對于這三類客群,應采用差異化的定價管理要求,這既有利于維持盈利的商業模式,也有利于研發針對于中端客群的產品,做到‘普’和‘惠’的平衡。”周文凱表示。
建議征信管理分層、擴容
互聯網貸款整改與個人征信業務整改,兩者密不可分,“斷直連”效果如何,決定著互聯網貸款整改能否完全落地。
“征信‘斷直連’體量大、所涉環節紛繁,是合規整改痛點。” 周文凱直言,數據接入征信機構的具體操作模式、征信信息界定仍有不清晰之處。部分機構在探索“斷直連”整改的過程中,出現了“通道式”方案,并不符合監管建立統一、規范征信模式的初心。
“既然客群是分層的,這也決定了統一的征信方式涵蓋不了所有客群。”周文凱建議對征信體系分層管理,分為‘統一征信’和‘商業征信’——統一征信以官方參與者為主,更多涵蓋公積金、社保、稅務信息、水、電、煤、海關之類的官方數據以及金融借貸數據;商業征信以商業參與者為主,更多涵蓋商業行為數據。
也有觀點認為,并非所有數據都應納入征信服務范疇。渤海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趙志宏表示,特定產業鏈核心企業為其供應鏈企業獲得融資提供數據,符合鏈屬企業利益,應予以豁免,如果也需要強制接入征信,將增加鏈屬企業融資成本。
另一方面,機構們在排隊上長時間的等待也大大影響了整改與展業的效率。
“數據市場的交互需求那么大,但到了征信環節卻只有兩家。一個管道從一個大動脈到了某一個環節突然變成一個毛細血管,將非常脆弱,很可能會制約普惠金融發展。因此,征信機構數量亟待擴容。”一位嘉賓表示。
場景閉環之外,數據是否都有用?
14號文要求銀行強化貸款管理主體責任與信息數據管理。在《辦法》《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與《通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方面新要求:一是銀行應獨立有效開展身份驗證,加強核心風控環節管理,不得因業務合作降低風險管控標準;二是銀行需完整準確獲取身份驗證、貸前調查、風險評估和貸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數據。
上述要求使得互聯網貸款合作業務需采取新一輪的整改動作。不過,也有嘉賓認為,從風控的角度上看,合作方的作用不宜全盤剝離。
“合作方數據量豐富,銀行需要借助合作方數據,才能更精準授信。”王蓉暉稱,希望監管在考慮整改方案時,能夠認可聯合貸出資雙方在貸款發放、風險管理方面具有對等的權利與義務,認同合作方“風險管控+聯合建模”的方式可作為落實獨立風控整改的實現方案。
劉曉春也認為,合作方在風控上有其特定價值,“并非所有數據到了銀行手里都有用,有些數據的風控價值需在特定的閉環中才能顯現,銀行不屬于那個閉環,風控效果就會打折扣。比如汽車消費貸,一些汽車金融公司做得就比銀行要好,因為它可以在整個汽車鏈條里去把握風險,而銀行在鏈條之外,只能采用擔保和抵押開展業務。”
資金流向如何監控?
信貸資金流向監控是銀行自主風控的一個重要方面。
此前,《辦法》及《通知》中對于放款、還款環節資金流只做了“應加強監測和對賬管理”的籠統要求。
14號不僅重申了加強貸款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要求銀行有效監測資金用途,還首次提出由銀行發起貸款發放及收回指令的具體措施。同樣,面對這個新增要求,一些由合作平臺主導的互聯網貸款業務會因為指令并非由貸款人獨立發起而面臨進一步整改。除此之外,如何有效監測資金也存在執行上的難點。
王蓉暉指出,資金發放到本行賬戶,在資金流向的第一道,放款行對其監測并非難事,但發放或流轉至第三方銀行賬戶的貸款資金,放款行則無法監控。
“要實現有效的貸后資金流向監控,需要從全行業的范圍內考慮,監管與銀行業共同建立相應機制。”她從兩個維度提出完善建議:一方面,希望監管能夠牽頭統籌建立同業資金監控機制,推進跨行資金監測的系統搭建和協作共贏。另一方面,銀行自身也不斷推進平臺合作、優化開戶效率、提升開戶體驗、推進賬戶體系優化。
劉曉春十分贊同上述觀點,“建立資金互助監管機制對各家銀行都有好處,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更加有意義,這當中不存在競爭,是實現資金流向有效監控的一條可行路徑。”
大浪淘沙,誰將留下?
《辦法》發布實施至今,行業整改初見成效,但囿于各家機構數字化進程與業務情況不一,呈現一定程度的分化,有的機構整改成效顯著,進一步夯實了科技能力,業務實現了較好的發展,而有的機構則出現了業務收縮甚至停滯。
嘉賓們認為,練好內功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科技基礎水平和自主風控薄弱的參與者或將逐漸出局。
“未來一兩年或是中小銀行在網貸領域最后的競爭機會。如果拼平臺、拼規模,中小銀行沒有優勢,但如果拼本地化客群經營,拼人力與數據結合,也許是破解地方困境的一條道路。”廊坊銀行行長助理單正勇表示,想留住好客戶,價格上沒優勢,額度上就要有點優勢。這幾年各個平臺都在不停提額,優質客戶的額度越來越大,此前小額客戶出現向中部集中的趨勢。這時,O2O成為獲客與風控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金融、流量的各歸其位,合作的生態基礎也得以進一步鞏固。在合作機制和利潤分配上,多位嘉賓表示,可以考慮更多市場化的機制,把分成機制、商業模式留給商業機構自行決策。
有嘉賓坦言,一個行業要健康發展,需要各參與方有足夠的供給能力,生態才能平衡。大多數小銀行需要科技公司賦能,給科技公司留有合理的利潤空間,也是維系合作的可持續性以及提供更好產品服務的基礎。
壞賬損失成本周期性波動非常明顯,疫情沖擊下,金融行業資產質量普遍承壓。
對此,趙志宏表示,法催是不良資產處置的一個主要途徑,然而對于互聯網貸款而言,僅有的幾家互聯網法院尚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傳統法院對電子證據認可難度大、程度低,暫時無法支撐金融機構快速處置需求,通過訴訟實現清收難度較大。建議監管部門牽頭,加快推動與互聯網貸款業務發展相匹配的快速處置司法機制建設。
(文/余春敏)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新金融聯盟NFA。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