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場對產品兌付收益情況的廣泛關注,普益標準以7月到期的封閉式公募凈值型產品(8月8日前披露)為樣本,重磅推出了“兌付收益榜”,分別以發行機構、產品類型為統計維度對7月產品兌付收益表現進行統計排名,為便于與業績比較基準進行比較,兌付收益進行年化處理。本榜單將同步發布在普益標準微信公眾號和普益標準金融數據平臺,歡迎關注。
7月封閉式凈值型公募理財產品共計1930款產品到期,較上期減少了307款。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到期1903款,混合類產品到期27款。
本期兌付收益榜共25款產品上榜,分別為9款理財公司理財產品、3款農商行理財產品以及13款城商行理財產品,排名第一的是貴陽農村商業銀行的“超值寶定期3年第1期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為6.6485%;排名第二的是北京銀行(601169)的“京華遠見鑫益盈金固定期限15號理財管理計劃(封閉式)”,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為6.3300%;青銀理財的“青銀理財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幣個人理財計劃2021年439期(跟蹤膠東五市指數)”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6.2600%緊隨其后。
整體來看,本次上榜產品中理財公司產品和城商行的產品占比較高,但本月上榜產品較為分散,各家產品“百家爭鳴”。詳細榜單如下:
封閉式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分產品類型來看,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中,貴陽農村商業銀行的“超值寶定期3年第1期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排名榜首;北京銀行的“京華遠見鑫益盈金固定期限15號理財管理計劃(封閉式)”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6.33%緊隨其后;青銀理財發行的“青銀理財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幣個人理財計劃2021年439期(跟蹤膠東五市指數)”排名第三。
封閉式非固定收益類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中,前兩名均被工銀理財包攬,分別是“工銀理財·"全鑫權益"靈活配置策略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2019年第6期GS19216”和“工銀理財·"全鑫權益"兩權其美1118天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2019年第7期HHZB1911”,第三名是廣東華興銀行的“映山紅安享回報531號凈值型理財”。詳細榜單如下:
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封閉式非固定收益類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理財公司實際兌付收益榜中,兌付收益率(年化)最高為6.2600%,為“青銀理財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人民幣個人理財計劃2021年439期(跟蹤膠東五市指數)”,工銀理財的“工銀理財·"全鑫權益"靈活配置策略封閉凈值型理財產品2019年第6期GS19216”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5.6943%排名第二,杭銀理財的“杭銀理財"幸福99"頤養天年固收類19006期理財計劃”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5.4600%排名第三。理財公司發行的多款混合類產品表現不錯。
理財公司榜單:
理財公司封閉式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城商行實際兌付收益榜中,北京銀行的“京華遠見鑫益盈金固定期限15號理財管理計劃(封閉式)”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6.3300%排名第一,“京華遠見鑫益盈金固定期限10號理財管理計劃(封閉式)”排名第二,萊商銀行的“萊鑫62期(高凈值專屬)”以實際兌付收益率(年化)5.2000%排名第三。
城商行榜單:
城商行封閉式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農商行實際兌付收益榜中,前兩名均被貴陽農村商業銀行包攬。第三名為浙江紹興瑞豐農村商業銀行發行的“禧瑞尊贏G2206期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
農商行榜單:
農商行封閉式產品7月兌付收益排行榜
榜單說明:
◆ 本榜單統計的凈值型產品包括公開渠道披露到期公告的產品和基于到期凈值能夠進行測算的產品。數據截止時間為2022年8月8日。
◆ 到期公告中只披露到期凈值的產品,實際兌付收益率由普益標準計算得出,具體計算方法為: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期末累計凈值-期初累計凈值)/期初累計凈值/投資期限*365*100%。
◆ 由于部分銀行披露的封閉式產品到期凈值為清算凈值,清算凈值為已扣除各項費用(包括但不限于托管費、固定管理費、超額業績報酬等)后的產品單位凈值,故在統計時不再扣除超額業績報酬。
◆ 對于發生遷移的產品,到期收益率為整個產品(包括遷移前后)投資周期的收益率。
◆ 期限類型的劃分標準為:投資期限在25天(不含)到135天(含)為1-3M;投資期限在135(不含)到450(含)為6-12M;投資期限在450(不含)到740(含)為15-24M;投資期限在在740天(不含)以上為2Y+。
免責聲明:本排行榜所有信息及數據均來源于公開信息及合法渠道,由普益標準收集整理形成。普益標準是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不做任何銷售指導。普益標準本著審慎勤勉的態度,力求保證內容的客觀公正,但不對本排行榜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附帶任何形式的保證。本排行榜內容的信息僅供讀者參考,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普益標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