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21世紀金融研究院舉辦的“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沙龍在京舉行,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劉峰出席會議,并發表了“增強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 高質量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的演講。
劉峰表示,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應該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切實增強政治性和人民性,高質量地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金融活水在農村大地充分涌流、精準滴灌,踐行好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天職和宗旨。
“近年來,全國銀行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金融管理部門工作要求,強化責任擔當,積極主動作為,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加強資源配置,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不斷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顯著提升。”劉峰介紹。
例如,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機構鄉鎮覆蓋率達到97.13%,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9.97%,做到了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截至2021年末,全國建檔評級農戶數約占農戶總數的65%,授信農戶數約占農戶總數40%,用信農戶數約占農戶總數的20%等。
劉峰同時指出,鄉村振興涉及領域寬、地域廣、對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積極調動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內的多方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彌補制度短板和薄弱環節,注重業務成本可負擔和商業模式可持續,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支撐,并提出了打造廣覆蓋、有差異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六方面的具體建議。
“部分地方中小銀行對大型銀行業務下沉感到有壓力,但‘三農’業務市場廣闊,能夠容得下各類銀行良性競爭。”劉峰表示,建議不同類型銀行應找準自身職能定位和優勢,遵循錯位發展、公平競爭、有序合作、高效規范的原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應加大轉貸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滿足期限長、投入大、收益低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資金需求,探索針對“三農”業務的風險共擔轉貸款產品,通過與轉貸行風險共擔方式,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大中型商業銀行應依托網點覆蓋面廣、業務類型全、科技實力強的優勢,堅持信貸資金源于當地、用于當地、小額分散原則,加大首貸、信用貸投放力度,將縣域分支機構存貸比提升至合理水平;地方中小銀行應依托人緣地緣親緣的距離優勢、親和優勢,不斷提升鄉村振興服務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精品銀行。
針對目前各地涉農信用信息的金融服務平臺存在的痛點,劉峰建議,在完善各地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基礎上,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各地平臺間高效互聯互通,通過可信手段建立涉農數據傳輸共享機制;推動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歸集、共享和應用平臺,整合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流轉、農業補貼、稅收、保險、鄉村建設項目等涉農有效數據,提高公共數據開放程度、效率,在信息查詢、供需對接和抵押登記等方面為供需雙方提供便利等。
劉峰提出,目前涉農領域相關的5161億元支農再貸款對于高達40多萬億元的涉農貸款余額來說,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進一步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用好涉農再貸款政策,如對涉農貸款增量部分可按比例提供激勵資金等,同時積極發揮資本市場撬動社會資本、高效配置資金的優勢,充分利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且利率中樞下移的窗口期,比照小微企業金融債發行模式,支持商業銀行發行鄉村振興金融債,為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
劉峰還就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提出,銀行機構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新需求,針對新市民群體靈活就業、流動性大等特點,通過優化已有產品、開發專屬產品、創新信用評價手段、提高受理和審批效率等,擴大產品和服務供給。同時,進一步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合理減免費用,降低貸款利率,推動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務成本,提高新市民獲得感。此外,健全城鄉金融資源雙向循環的服務體系,暢通城市居民到農村投資興業的渠道,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聚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