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破凈潮”之后,銀行理財市場的又一動向引發市場關注。近日,記者注意到,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有的不滿一個運作周期就提前終止。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受產品規模較小影響。
“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大多數是因為產品規模太小,類似于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續投資管理,所以提前終止了。”一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投研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一位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財富管理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象在此前就比較常見,整體而言,產品終止數量較少,對理財機構影響相對有限。“也可以說是理財機構在當前凈值轉型控制理財產品數量、壓降管理成本的一個舉措。”
未來,隨著凈值化轉型的逐步推進,類似的情況可能還會出現,將對理財機構的產品設計、銷售、投研等提出更高要求。業內的共識在于,全面凈值化時代,需要理財機構提高投研體系的建設,在保證產品收益率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凈值波動,以滿足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同時也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適應凈值的波動。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近日在“2022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理財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剛兌性質的保本理財清零,需整改的保險資管產品累計壓降96%;同時,銀行業、保險業的資管產品凈值化水平已經超過了95%,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顯著提升。
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步入“凈值化元年”,理財產品再現提前終止運作。近日,中信銀行(601998)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發布《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決定于2022年7月27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
另根據同日公告,該產品于2022年7月21日觸發了巨額贖回,當日產品份額凈值為1.0187。產品說明書顯示,這一產品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5.40%(7月11日后調整為4.55%),風險等級為PR3級(平衡型),運作起始日為2021年7月21日,到期日為無固定期限,首個贖回開放日為2022年7月21日。
據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信銀理財已經提前終止了4只固收類理財產品,除了上述理財產品,還有固盈象固收穩健半年定開1號,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9號、12號,且均屬于第一個封閉期結束后終止產品運行。
除了信銀理財外,近兩個月以來,農銀理財、盛京銀行、日照銀行、浦發銀行(600000)、中原銀行等多家銀行或理財子機構也將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比如,農銀理財“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新客新資金專享)成立于2020年8月26日,產品最長期限10年,但7月18日農銀理財發布公告稱計劃于今年8月24日提前終止。
盛京銀行旗下“添益系列理財產品”6只固收類產品也宣布提前終止,包括一年半定開13、14、15期,九個月定開48、49、51期;中原銀行于6月7日公告將于2022年6月9日提前終止中原銀行財富寶惠盈、瑞盈系列部分10只理財產品;浦發銀行和日照銀行也前后公告提前終止運作旗下“鑫盈利系列546天純債6號”和“黃海萬利寶(20180104期)雙季聚財半年定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
這并非銀行理財產品首度出現提前終止的情況。普益標準于2020年發布的報告曾顯示,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只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發布之后終止,2019年銀行開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財,涉及622只產品,較2018年大幅增加。
中信證券(600030)研究部首席資管與利率債利率分析師章立聰對記者稱,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常規情況。全面凈值化轉型之后,理財凈值波動將成為常態,產品業績分化是必然趨勢,產品間的優勝劣汰也會出現,業績不佳、凈值波動大、存續規模小且引發大量客訴的產品出現提前終止屬于正常現象。
產品規模較小或是主因
關于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多家機構公告提及了產品規模和凈值波動等。如信銀理財在四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中表示,“經審慎評估本理財產品目前投資情況,管理人認為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于保護產品持有人的權益”。
究其根本,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主要與管理規模有關。前述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投研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通常理財產品協議里會有提前終止的條款,會對產品規模或收益率進行設定,有的產品只有幾百萬或者小幾千萬,很難進行投資,像很多債的起購規模就是幾千萬。“有些產品募集的時候,規模就特別小,一打開開放,再一贖回,經常只剩幾百萬,沒法管理。”
這也是業內的共識,對于理財機構而言,在可控范圍內產品規模越大越好。前述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財富管理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比如100億的產品,可投資標的較為豐富,范圍也比較廣泛,通常會有2%~3%投資到非標產品中,以平滑收益率波動;而如果是幾億、幾千萬的產品,那么投資起來就相對有限。
而產品規模的大小,主要還與業績掛鉤,另外也與銷售有關。“實際上就是依據投資者贖回情況而定。”前述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財富管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比如在收益率相對較低的時候,投資者可能會選擇贖回,去尋找其他替代品,進而使得產品管理規模驟降。
記者還注意到,近期提前終止的產品中,多為一年期定開產品。記者了解到,這或是由于此類產品對于投資者而言,靈活度不高。“當時一些機構發這類產品是按照傳統的資管思維來操作的,主要是為了節約報備的時間,但如今產品規模縮窄后,公司內部可能也在考慮管理和運營成本,多方比較之下,可能選擇提前終止了該產品。”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章立聰還對記者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可能也涉及這些原因,一是在存續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凈值波動較大,未達到業績基準且差距過大,引發客訴和分行抵制,導致大規模贖回情況發生;二是一些理財產品是私募定制,如果客戶不想繼續投資,也會主動要求終止運作;三是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設置了終止條款,如理財產品的總份額連續90個交易工作日低于3000萬份,或產品資產凈值連續90個交易工作日低于3000萬元,產品管理人有權提前終止產品。
考驗理財機構投研能力
對于投資者來說,提前終止產品并不一定是壞事。銀行在壓降存量產品的時候,需要盡量避免集中處置,確保平穩有序退出。
業內的共識在于,在全面凈值化時代,理財機構要留住投資者,需進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通過提升專業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并引導投資者理解凈值型產品收益風險共擔的本質。
招商證券(600999)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也建議,真正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后,理財收益完全取決于實際投資結果,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難度明顯加大,理財投資者應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并盡量拉長投資周期,減少凈值波動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梁濤近期表示,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的資管產品凈值化水平已經超過了95%,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顯著提升。理財、信托、保險資管產品投向實體經濟43萬億元,相當于社會融資總規模12.9%。理財公司改革穩步推進,已經批準設立了49家,開業了25家,4家由外資金融機構控股。作為重要的投資者,這些機構、這些理財公司將逐步成為資管行業的有生力量。
對于未來理財機構發力的重心,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真正核心是對投資標的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否則風險無法度量就無法管控。這就要求在計算產品投資人權益時能夠及時體現投資運作的成果,暴露出當前承擔的風險,而產品估值是否合理、可靠,直接決定公允價值計量的實現程度,可見估值能力是資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資產管理機構應持續關注投資標的估值變化,將估值工作貫穿于募資、投資、運作管理和退出等各個環節,為投資者發現價值、創造價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