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背后或反映了隨著經濟逐步復蘇,企業投資意愿增強。
在人民幣存款大增的背景下,以往的攬儲利器結構性存款受歡迎程度不如以往。根據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6月結構性存款規模降至5.56萬億元,為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大型銀行的單位結構性存款下降幅度較大。
對于結構性存款的持續壓降,市場并不意外。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監管對結構性存款并無直接的硬性壓降要求,但這一趨勢符合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向。不過今年前幾個月,結構性存款規模均在5.8萬億至6萬億元之間徘徊,6月的大降是今年首次。
與此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出現下滑。據第三方平臺數據統計,6月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8%,環比下跌1BP。中信證券(600030)研究部首席資管與利率債利率分析師章立聰對記者稱,在銀行控制負債成本穩定下行的趨勢下,預計未來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仍將持續緩步下行。
規模現年內首次大跌
監管引導和市場推動之下,“壓降”成為近年來結構性存款的主基調。
自2021年2月起,結構性存款規模連續11個月保持負增長,并于2021年末壓降到5.08萬億元,較2020年末下降21.09%,創下了2016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同時較2020年4月末的最高點下降近六成。
但步入2022年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趨于穩定。今年1月結束“11連降”,環比大幅反彈18%至5.98萬億元,備受市場關注。隨后幾個月,結構性存款規模有升有降,基本在5.8萬億至6萬億元之間。一位銀行業資深從業者對記者稱,雖然銀行存在降成本壓力,但部分銀行對結構性存款仍有一定依賴性,接下來結構性存款壓降空間有限。
不過,今年6月,結構性存款規模出現大降,約為5.56億元,較5月下降2832.79億元,較年初則下降了4186.38億元。章立聰表示,這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首先,5月以來,權益市場有所回暖,部分投資者將資金從存款轉移至金融市場其他產品;其次,銀行目前資金相對充裕,攬儲壓力較小,因此不急于通過結構性存款補充負債;再者,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整體下行,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有所減弱。
具體來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大型商業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和單位結構性存款分別為6601.4億元和12471.5億元,分別較5月末下降了746.65億元和915.38億元;全國中小型商業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和單位結構性存款分別為12627.7億元和23873.96億元,分別較5月末下降了415.18億元和755.58億元。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央行數據整理
可以看到,不管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均出現了明顯下降。這意味著,企業結構性存款需求回落。上述銀行業資深分析師認為,這背后或反映了隨著經濟逐步復蘇,企業投資意愿增強。
這在企業存款表現上也有體現。盡管6月企事業單位存款同比多增,但多增幅度較5月明顯下行。有分析稱,這一方面可能由于留抵退稅臨近收尾規模減小,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疫情緩解導致企業投資以及補庫需求回升。
而在此次規模大降后,業內認為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章立聰對第一財經表示,在銀行控制“高息攬儲”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有進一步壓降的空間,預計占比也會有所降低。“但是7月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短期內不排除部分投資者將資金投向風險相對較低但仍能提供一定收益的結構性存款,可能會放緩結存壓降進度。”
業內的共識在于,隨著結構性存款逐步趨向規范化,這類產品最終或走向量穩價降的格局,但并不會完全退出市場。“考慮到此前有‘碳中和’結構性存款落地,反映出銀行在產品方面不斷改進,未來只要結存可以規避以往的弊端,真正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功能,就不會消失。”章立聰稱。
收益率或繼續走低
在規模下降的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出現下跌。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整體呈下降趨勢,5月份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有所反彈,不過與實際成本更為接近的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已經連續兩個月持平。
6月,這一態勢并未持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再度下跌。根據第三方數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6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49天,與上個月持平;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2.97%,環比下跌2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8%,環比下跌1BP。
分不同類型銀行來看,國有大行收益率下降較為明顯。6月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91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29%,環比下跌3BP;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64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5%,環比下跌2BP;城商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16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48%,環比上升4BP。
其中,國有銀行預期最高收益率整體偏低,很多都與實際收益率較為接近,尤其是農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3.5%以下的結構性存款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最高收益率也較為接近。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稱,預期最高收益率雖然不能代表實際收益率,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實際收益率的走勢。今年以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均有一定程度下跌。
章立聰告訴記者,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的下跌,主要與金融市場震蕩有關。結構性存款掛鉤標的一般包括貴金屬、匯率、指數、利率、大宗商品等,今年金融市場震蕩加大,收益受到影響;同時,存款基準利率改革以及利率市場化的背景,疊加居民儲蓄意愿增強,存款定價整體下行,也會帶動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下跌。
此前兩月,存款市場利率經歷了一輪下跌,全國性銀行、地方性銀行相繼下調普通定存、大額存單、特色存款利率,其中長期利率降幅明顯。據央行數據,6月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2%,和4月份相比下降了12BP。“目前來看,普通存款利率止跌企穩,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則仍在下降通道中,與普通定存相比攬儲成本依然較高,未來或仍有小幅下降空間。”劉銀平稱。
章立聰也認為,在銀行控制負債成本穩定下行的趨勢下,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仍將持續緩步下行,但是考慮到同時掛鉤其他資產,因此收益率料將繼續高于普通存款。
對于投資者而言,結構性存款安全性相對較高。中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均有保底收益率,但部分產品收益率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劉銀平建議稱,投資者不能只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購買之前需要仔細閱讀產品的收益規則,了解產品達到不同收益率的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