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網商銀行對外發布了“百靈”智能交互式風控系統(下稱“百靈系統“),這是行業內首次探索將人機互動信貸技術用于小微信貸業務,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百靈系統”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為什么這么說?
過去,小微企業信貸服務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像臺州、泰隆銀行這種的“人海模式”;另一種就是像網商銀行這樣的完全互聯網智能化的。第一種模式,雖然現在也可以通過IT賦能提升效率,但是本質上存在放貸規模受制于人工的瓶頸,第二種模式體驗雖然很好,但是可獲得的數據有限,這就可能導致客戶洞察缺失,從而造成小微企業獲得的融資額度不足等問題。
網商銀行CTO高嵩稱,“百靈”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在千萬級的規模上為小微提供專家級數字信貸服務的可能。我們注意到,高嵩用了“第一次”和“可能”這兩個詞,可見網商銀行對百靈系統所抱持的深切希望。
在百靈系統中,小微企業主可以把手里的合同、發票、甚至自己的車輛、店面、貨架等資產拍照上傳,百靈系統會嘗試識別這些材料,從中分析對方的經營實力和狀況,判斷一個更為合適的貸款額度。對于更個性化的信貸需求,百靈還支持直接通過對話進行提額。整個過程實時發生、無人工介入,完全通過智能技術自動完成。據了解,百靈已經支持超過20個行業,62種提額自證任務,提額通過率超過50%。
因此,百靈系統將有可能綜合“臺州泰隆模式”和“網絡智能信貸模式”的優點,將專家服務的流程數據化、智能化,為小微金融服務帶來重大革命性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互式自證方式讓用戶掌握對自身信息的“主動權”,改變過去數字信貸都是“他證”的模式,未來的數字信貸將會是“他證”和“自證”相結合,為現在的數字合規開辟了一條新路。
就有銀行專業人士評價道,“如果完全無人化來服務生態普惠端客戶的話,那就是獨孤求敗了”。關于百靈系統,看懂APP也邀請了多位銀行業專家和學者進行了點評。
黃丁聰
《重新定義風控》作者
百靈的做法具有創新性,一定是未來的方向。現有的大數據風控流程已經面臨著數據可獲得性、算法瓶頸的挑戰,需要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交互式風控是大勢所趨,既可以破解數據獲取的難題,也可以在互動的過程中提升欺詐的識別能力,提升整體的風控精準度。
車寧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過去信貸產品講究單目標:快捷。有一句有名的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把時間的效率控制到了一個極致。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對于產品體驗的追求實際上是多元性的,除了極致的快捷,也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追求安全等等。
百靈系統底層設計邏輯,符合信貸產品設計理念的這種變化,并不簡單只是一個滿足客戶交互的需求,也要滿足監管合規開展業務的需求,也要滿足數據安全的要求,這三者共同的作用推動了整個產品設計和體驗的變化。這種產品底層設計邏輯的變化,在百靈這個設計里面其實得到的一個完整體現。
金天
《數字金融》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百靈產品在以下幾方面的產品創新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在客戶體驗層面具有便利性,借款人可以非常便捷地發起申請和提供簡易增信材料,這與以往小微信貸業務相比更加注重客戶的體驗和感受;其次,是在數據獲取層面突出交互性,特別是人機交互更加自然流暢,可以更好地解決數據來源合規性和質量、可信度方面的問題;再次,是在場景覆蓋層面富有延展性,以目前主推方向之一的貨車司機群體為例,伴隨未來智能電動車的日趨普及,司機在充電、維修、運營、保險各個環節的資金、信息交互均有可能納入金融機構的服務生態當中,使百靈系統的應用空間更加廣闊。
肖旭
首都經貿大學教師
智能信貸在過去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解決了很多中小企業貸款有沒有的問題,但是在滿足夠不夠的問題上,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為了獲得個性化的貸款支持,企業還不得不依賴人工操作,但這樣做效率很低,銀行端也很難規模化。
智能信貸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要增進人和計算機之間的協同。百靈風控系統把人機互動放到信貸領域,這是一個重要創新。人機互動的方式,讓機構對小微企業資質的判斷會越來越準確,系統會不斷提高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把握,和人工處理相比,計算機在對用戶信息分類甄別上優勢明顯,百靈系統風控經驗未來也可以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很好的借鑒。
王鵬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期全國各地很多區域疫情反復,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非常多的金融政策,通過金融的方式為大量的小微企業疏困,但是從實際操作來說難度很大。大量真正有貸款、融資各種需求的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不錯,但是由于他們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用傳統的風控方式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是效率低,第二成本高,第三操作麻煩。所以,微觀的操作實際上非常影響到宏觀政策的效果。
百靈風控系統,確實能起到提質降本增效的作用。所以,我覺得百靈系統不僅在技術層面解決的一些基礎性的問題,同時更好的是探索出一套方法論和經驗,也有望解決宏觀政策通過金融向微觀主體的傳導難題。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看懂經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