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已經過去。6月27日,多項統計數據出爐,顯示我國經濟整體處于恢復中。
作為貨幣政策與市場之間的“連接器”,這半年,銀行業在多領域發力,積極為企業紓困解難。如銀行業不斷調整自身盈利能力,壓降負債成本進一步為支持實體經濟的貸款成本下降騰挪空間;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的創新,紓困受到疫情沖擊的實體企業;銀行發力消費貸,結合數字人民幣試點,促進消費復蘇。
此外,這半年,樓市的發展迎來挑戰,銀行還通過降低房貸利率、支持優質項目并購等方式助力樓市回歸正常發展軌跡。
在為中國經濟恢復保駕護航的同時,銀行自身也正在合規的道路上,不斷加強風險管控。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不斷完善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對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金的監管要求有所提升,同時擴寬了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渠道,讓銀行的“安全墊”更加厚實。正因如此,今年各類銀行不斷通過發債等方式補充資本金,為更好地維持經營創造未雨綢繆。
展望下半年,政策的效力不斷顯現,中國經濟將穩步復蘇。銀行業仍將繼續擔負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任,在穩出口、穩投資、穩消費等領域持續發力。
貝殼財經推出“銀行這半年·顯微鏡”系列報道,通過幾大關鍵詞透視“銀行這半年”。
監管針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越來越趨嚴格,使得銀行資本補充速度不斷加快。據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大型銀行通過IPO、配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等方式已經合計募集資金超5000億元。其中,各類銀行發放二級資本債發行近3800億、永續債發行1560億。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銀行資本補充后,將進一步提升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助于下半年“穩定經濟大盤”過程中,增強銀行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銀行大規模“補血”的情況仍將持續。
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創新高
今年上半年,二級資本債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興業研究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已合計發行3800億元二級資本債,為歷年最高。
從發行規模來看,工行、郵儲等國有銀行上半年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券規模均超過400億元。不僅如此,建設銀行在5月還獲準發行不超過12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6月初,農行發布公告稱,該行擬在境內外市場發行不超過2000億元的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主要原因是在夯實自身資本實力的同時,進一步滿足監管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
2021年10月,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和《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先后出爐,對入選名單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進行更高的要求。
在監管進一步提升的同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卻出現了下降。銀保監會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5.02%,較上季度末下降0.11個百分點。
“二級資本債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方面較為常選的工具之一。”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審批流程相對簡便,對銀行是否上市沒有硬性規定;同時,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利率相較于普通金融債券的收益率高,也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資者青睞。
永續債發行規模超千億
永續債亦受到銀行的青睞。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統計,今年上半年,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補充一級資本的規模為1560億元。
不過這一規模相比去年有所下降。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統計,2021年上半年,共有25家商業銀行發行30只永續債,發行規模超3000億元。
興業研究發布的研報指出,從上半年實際運行來看,估值的低迷對于核心層資本工具的推進影響較大,各個渠道募集金額均處于近年低位。
周茂華表示,永續債發行規模相對減少,可能與上半年的資本補充工具增多有關。
此外,另有多家銀行在今年上半年還通過可轉債補充資本金。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沙銀行(601577)擬發行不超過110億元的可轉債;廈門銀行、瑞豐銀行均披露了50億元可轉債預案。而興業銀行(601166)、重慶銀行和成都銀行(601838)發行的可轉債在今年上半年均已上市,發行規模分別為500億元、130億元和80億元。
預計后續銀行多元化補充資本需求仍較為旺盛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7.3%,顯著高于其他銀行,且近年來資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長。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6%、12.8%、12.3%。
曾剛表示,2022年一季度,除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上升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從歷史數據來看,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近年來總體處于下降趨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加快不良資產核銷、內源補充存壓以及監管要求日趨嚴格等因素影響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仍存在一定壓力。未來幾年內,伴隨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確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正式實施,四大行及國內重點銀行面臨的資本壓力將進一步凸顯。
根據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聯合發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給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全球系統行重要銀行設置了兩道標準,即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加權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初達到18%,杠桿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6%、2028年初達到6.75%。
招商證券廖志明團隊測算,展望2022-2024年,銀行資本工具及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等凈發行需求約2.9萬億,年均凈發行約0.97萬億元。此外,還有數千億元通過可轉債、定增、配股、IPO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需求。
周茂華亦表示,從趨勢看,由于部分銀行補充資本壓力,寬信用推動,預計后續銀行多元化補充資本需求仍較為旺盛。
此外,亦有專家認為,資本補充渠道仍需要持續拓寬。
曾剛表示,大型銀行具有明顯優勢,但中小銀行因為資質、市場接受度及投資活躍度等方面的原因,補充銀行資本渠道不夠充分。他建議,未來我國還需要進一步拓展中小銀行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等進行資本補充的空間,為中小銀行更好地發展創造條件。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