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吳斌
編 輯丨李艷霞
圖 源丨圖蟲
盡管經濟衰退擔憂升溫,但全球主要央行眼下并不打算重回“鴿派”,正不惜一切代價對抗通脹。
當地時間7月7日,歐洲央行公布的6月會議紀要顯示,一些委員甚至討論了在7月會議上加息幅度超過25個基點的可能性。英國央行也在考慮加大加息力度,下次會議或加息50個基點。此外,澳大利亞央行本周用實際行動對抗通脹,再度加息50個基點。美聯儲本周公布的會議紀要也顯示,下次會議或繼續暴力加息75個基點。
種種跡象都在暗示,當下抗通脹已經成了很多央行最緊迫的任務,至于經濟只能暫時放在一邊。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全球央行普遍面臨相同的難題:在通脹和經濟增長間如何平衡?
而幾乎所有的央行選擇的都是不惜一切代價來對抗通脹。因為相比于經濟增長壓力,通脹問題更需要在短期內解決。如果通脹持續時間過長,對于宏觀經濟的危害會更大,比如就業、薪資和其他經濟數據會被拖入長期萎縮之中。所以在沒有得到通脹已經下滑的確鑿證據之前,未來主要央行普遍都會執行偏鷹派的貨幣政策。
澳大利亞央行首次連續加息50個基點
在本周的會議上,澳大利亞央行將官方現金利率(OCR)從0.85%上調50個基點至1.35%,這也是澳大利亞央行史上首次連續兩次加息50個基點。
王昕杰表示,這是因為澳大利亞通脹預期繼續上升,供應面的壓力仍然很高,2022年CPI預期已經從6月初的5.1%上漲到目前的5.8%。除非雇傭意向開始下降,否則澳大利亞工資需求可能會大幅上升,然后造成通脹螺旋的糟糕情況延續。
對比來看,美聯儲加息力度其實更大,6月選擇暴力加息75個基點。王昕杰分析稱,這是因為兩國所承受的通脹水平不同,美國經歷的是40年來最高的通脹數據,澳大利亞則經歷了20年來最高的通脹數據。
另一方面,當前澳大利亞的宏觀經濟環境略優于美國,雖然兩國202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同步變差,但是美國一季度經濟是直接落入負增長。王昕杰表示,在對抗通脹及不損害經濟活力的前提之下,澳大利亞的政策彈性也更大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是一個資源大國,擁有豐富的天然氣、鐵礦石、煤炭等資源,因此經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受益于俄烏沖突。澳大利亞政府本周表示,受俄烏沖突后煤炭和天然氣價格飆升推動,預計在截至2023年6月的一年里,該國礦產和能源出口收入預計將增長3%,達到創紀錄的4190億澳元(約2860億美元)。
澳大利亞統計局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3.3%,遠高于疫情前約2%的平均水平,也好于經濟學家預估的3%;一季度GDP環比增長0.8%,也高于經濟學家預期的0.5%。
對于未來而言,投資者需要關注7月27日公布的澳大利亞6月通脹數據,這將會是影響澳大利亞央行8月利率決議的關鍵。市場目前預期澳大利亞央行將在8月的會議上連續第三次加息50個基點。
王昕杰分析稱,目前澳大利亞工資增長仍然穩定、家庭儲蓄水準仍能對經濟帶來支持,在避免“硬著陸”的風險下,澳大利亞央行尋求在短期內以更快的方式控制通脹預期,因此未來貨幣政策走向仍可能偏向鷹派。
在官方層面,澳央行也表示,“未來加息的規模和時機將取決于未來將發布的數據以及理事會對通脹和勞動力市場前景的評估。理事會致力于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澳大利亞的通脹隨著時間的推移恢復到目標水平。”
只能“咬牙”加息
在高通脹的逼宮下,其實全球主要央行普遍都不得不“咬牙”加息,即使這可能將經濟拖入衰退。
7日歐洲央行公布的6月政策會議紀要顯示,決策者在會議上辯論的議題包括:是否暗示7月份會以更大幅度加息?是否愿意保留在隨后會議上采取更激進行動的可能性?歐洲央行在會議紀要中稱:“一些委員最初傾向于在7月會議上為更大規模加息敞開大門。”
不管歐洲央行7月是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其實都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歐洲央行最遲將在9月結束負利率時代。
對于一直“鴿派加息”的英國央行而言,接下來大概率也將加大加息力度,市場已幾乎確信英國央行將在8月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英國央行在過去五次會議上均上調了利率,但總計加息幅度僅為115個基點,而美聯儲則后來居上,僅三次會議便累計加息150個基點。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曼恩表示,由于面臨通脹可能根深蒂固的風險,各國央行在加息時應迅速行動。曼恩強調,英國央行不應擔心收緊太多。
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Huw Pill也表示,如果通脹變得頑固不化,他愿意加快加息步伐,這強化了最早下個月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在Pill看來:如果數據顯示物價上漲、工人加薪,那么英國加快加息步伐的理由就會變得清晰。
而對于6月已經暴力加息75個基點的美聯儲而言,接下來大概率將繼續鷹派政策。本周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如果通脹未能下降,美聯儲可能會采取“更嚴格”的政策,暗示7月或繼續加息75個基點。
大力收緊政策無疑也會對經濟造成拖累,牛津經濟研究院全球首席經濟學家Innes McFee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主要央行正全力關注通脹,這加大了2023年經濟面臨的風險。預計各大央行將繼續收緊政策,直到明年初通脹明顯回落。
面對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脹,眼下各大央行只能先大力收緊政策來遏制物價上漲勢頭。但隨著未來經濟放緩甚至衰退、通脹回落,“央行再次放松政策可能不會太遠”,McFee展望道。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林曦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