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持續擴容。
6月16日,民生銀行(600016)披露了其全資子公司民生理財獲監管核準開業的批復;時隔不到十日,6月24日,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全資子公司工銀理財收到銀保監會批復,高盛工銀理財獲準開業。至此,2022年已有五家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
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第一年,大資管背景下,隨著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并壯大,銀行理財將給財富管理市場帶來更多可能。
銀行競逐理財子公司牌照
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布局不斷完善,“潔凈起步”的理財子正逐漸成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29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7家已獲準開業。
其中,國有六大行全部設立并展業理財子,11家股份制銀行、7家城商行及1家農商行設立的理財子也已開業或籌備開業中,隨著金融業務對外開放的加速推進,另外還有4家中外合資理財子公司也已獲批開業。
除此之外,渤銀理財、恒豐理財已獲得監管籌建批復,正在排隊等待“開業”;還有浙商銀行、北京銀行(601169)、西安銀行(600928)、貴陽銀行(601997)和蘭州銀行五家銀行公開表示將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隨著大型銀行設立理財子的布局基本完成,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子設立的主力軍將向區域性中小銀行傾斜。
理財凈值化轉型效果顯著
隨著理財子的不斷擴容,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資管新規確立的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指導下,理財業務正逐漸走向專業化。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銀行保本理財規模已實現清零,剛兌預期逐步被打破,產品凈值化轉型效果顯著。
產品凈值化轉型也帶動了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和創收的顯著提升。國信證券(002736)在研報中表示,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大幅降低,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
截至2021年底,存續銀行理財產品3.63萬只;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了8130 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95.31%;2021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新的管理機制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活力,在推進產品轉型的過程中,理財子產品創新力度、投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帶動了資產規模、效益的同步增長。目前已有20家理財子披露了2021年經營業績,資管大潮對各家機構經營效益的提升從披露數據中也能窺見一二。其中,招銀理財凈利潤達到32.03億元,排名第一。
銀行理財子未來競爭在投研
談及2021年理財子公司業績較好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理財子公司承襲了銀行理財的影響力,充分利用了母行銷售渠道優勢,母行與子公司的戰略協同效應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2021年金融市場雖有波動,但債市出現了小牛市行情,這對于主打固收類產品的理財子公司而言,無疑是比較有利的。
不可否認的是,2022年理財子公司仍然面臨市場波動、與基金券商大競合、產品需求進化等挑戰。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表示,雖然2021年的數據顯示理財市場規模增長了,但未來發展仍需重視。
安光勇認為,從需求方角度考慮,由疫情、封城、房地產暴雷等一系列原因導致的經濟下滑,使得一部分客戶收入大幅減少,沒有“閑錢”購買理財產品;從供給方角度來看,受經濟下滑影響,導致之前能夠帶來豐厚利潤的行業(如房地產)越來越少,這也會導致可供投資的理財產品隨之變少。
以上供需兩方面原因疊加,安光勇認為可能會導致理財領域陷入“困境”。
不過,對于理財子未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很大程度上是同源的。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想要獲得全面、長遠、健康的發展,一是應在主打固收類產品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產品的特色化、品牌化,推進投資資產的多元化;二是在凈值化轉型全面完成之后,強化凈值管理,強化客戶投資全過程的溝通管理,強化運營管理的精細化。
方正證券(601901)在研報中表示,各家理財子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大資管行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既是產品、客戶的競爭,也是資產配置能力的競爭,更是投研能力的競爭,誰能在投研方面率先脫穎而出,必將引領理財子公司的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