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要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商業銀行的數據規模大,歷史更長,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客戶的各種金融行為。在國家加快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數字經濟的過程中,商業銀行要搶抓機遇,積極推動數據資產化,釋放數據新價值,加快形成新的金融商業模式。
數據資產化已成大勢
一是數據資產要素化成為國家重要的宏觀戰略。數據資產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據資產要素市場化建設。我國已經明確數據為第五種生產要素,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一系列數字經濟戰略部署也為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指明了發展方向、確定了發展目標、提出了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根本遵循。二是數據資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加速釋放數據資產價值既是搶抓經濟形態轉變機遇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也是各國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的戰略抉擇。數據資產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性戰略資源,發展潛力巨大。三是數據資產具有巨大的內在價值。通過數據整理歸納形成信息到知識,進而對決策產生有效的支撐作用,使得數據要素的價值得到體現。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不僅能發揮對傳統經濟要素的配置優化、投入替代、價值倍增的作用,還能全面激發對數字經濟社會價值創造的乘數效應。
搭建數據資產的“第四張報表”
中國經濟體量大,每年創造出巨量的數據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數據資源大國。國內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數據資產管理,積極搭建數據資產報表,挖掘數據資產要素價值。
首先,要理順數據資產的形成過程。目前數據資產形成主要包括數據資產確權、數據資產經濟利益評估和數據資產入表三部分:
一是資產確權。數據資產的確權關系到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也是近年來國內外監管高度關注的重點。近年陸續頒布的民法典、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基本構成了目前國內數據資產確權的主要框架,使得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企業對其獲取的各類數據具有使用權,為后續數據資產交易和流通打了基礎。二是價值評估。數據資產從數據的業務供給端出發,提高業務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轉換效率,并對線上業務的數據質量和安全進行管控,保障業務運轉的高質量,降低業務的風險。在企業內部,數據資產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或應用場景,打通企業內部數據,深化數據與業務線的融合,實現數據賦能業務發展;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交易、交換等方式獲取企業外部的數據資產,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數據分析和應用場景,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三是財務核算。隨著數據資產的流通和交易,擁有數據資產的企業需要對數據資產獲取的成本、數據資產交易等事項進行財務會計記賬,從而體現收益和成本。但目前,數據資產在會計核算仍存在著產權歸屬不清、價值難以確定等問題,數據資產的財務核算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第二,要做好數據資產規劃。筆者認為,比照傳統資產的資產負債表,企業可以搭建專門的數據資產報表,并將其分為資產端和負債端,分別表示企業自身擁有的數據資產,以及外部購進的數據資產。
從資產端來看,企業需要建立明確的數據管理策略,全面梳理數據情況,強化數據資產管理。對已擁有的數據資產,重在提高數據資產管理水平,提升數據質量,進一步提高數據資產的產出。對已擁有待挖掘的數據資產,要提高數據治理水平,探索適宜的應用場景和模型,挖掘數據價值,形成可供內部使用,外部可交易的數據資產。對有待拓展的數據資產,要從起步階段就著手考慮數據資產管理的規劃,以數字資產管理助推業務戰略目標的實現。
從數據報表的負債端來看,也要分門別類最大化數據資產的價值。對于已外購的數據資產,要重點拓展應用場景,打破數據孤島,加速數據資源在組織內部流動,更多釋放外購數據資產的價值,發揮數據資產要素的乘數效應。對擬外購的數據資產,要加大戰略領域的數據資產外購,并依托外購數據資產搭建戰略領域的數字化生態,發揮數據資產的最大效用。
第三,要嘗試搭建數據資產的損益表。數據資產報表中的資產和負債端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和收益,其中自有數據的獲取、存儲、治理可能產生一定的成本,同時,數據資產和負債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但存在數據資產收益與業務收益難以切分的問題。因此,可以在數據資產報表中對應建立數據資產的損益表,對于數據產生形成的成本和數據價值體現的收益進行記錄,進而更好評價數據資產的管理效果。
強化商業銀行數據資產管理
釋放數據生產力已經成為銀行進行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這就要求商業銀行不斷提升自身數據資產管理能力。
第一,明確數據資產管理策略。商業銀行要積極轉變思維、優化體系、調整模式,明確商業銀行數據資產管理策略,強化數據資產化流程,促進銀行將海量數據(603138)高效提煉為知識,進而賦能業務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全面提升數據資產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貢獻。特別是要強化數據治理工作,將傳統被動、低效的協調性數據管理工作,轉變為主動、高效的數據治理工作,真正提高數據質量,以數據應用驅動數據治理。
第二,強化場景數據經營能力。未來商業銀行將逐步從傳統金融中介向金融載體轉換,通過搭建“銀行+科技公司+客戶”的三位一體場景生態圈聯接體,在生態場景中完成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以及與客戶的金融需求交易。同時,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加快,使得行業場景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金融屬性需要依托數據資產,搭建行業場景實現價值轉換,而行業場景需要金融傳導疊加,融合空間巨大。商業銀行要通過提高業務數字化水平,打造場景平臺,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和客戶微縮在實時處理的業務空間中,并結合客戶數據特征,分別歸類多種場景生態圈中,從而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消費空間,使得客戶得到更加快捷、精準的場景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要最大化發揮自有數據資產的價值。
第三,拓展數據資產來源。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的深度融合也加速傳統行業的數字化進程,伴生的新生態力量,新商業模式和新技術能力也在加速演變。在數據要素和傳統要素深度融合的產業數字化過程中,商業銀行與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拓展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將會產生更多的金融場景和生態,商業銀行要積極拓展數據資產的獲取渠道,通過數據治理和數據價值挖掘,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和倍增效應,實現金融服務和客戶的“共生共贏”。
第四,推進數據資產交易。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在更好界定數據資產權益,推動數據資產核算拓展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進而提供推動數據資產管理問題發展的新思路。一方面,商業銀行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推動自身對數據資產的交易,包括數據資產的購入和賣出;另一方面,數據資產交易將進一步推動數據資產價值的實現,也將成為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新的關注點,圍繞數據資產交易、數據資產抵質押等流程,也將為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新的方向和渠道。
第五,加強銀政企有效合作。隨著國家推動政府數字化與智能化運行改革,商業銀行參與數字政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政府天然具備與企業客戶、個人客戶廣泛聯動的特征,政府端平臺有助于商業銀行重新搶占企業和個人客戶的入口,突破批量化獲客渠道;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參于政務數字化轉型,既有助于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政府相關類業務的拓展。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政務電子化提升獲客渠道,積累更廣泛的數據基礎,做好后續的數據資產引入和價值深度挖掘,發揮數據資產的倍增效用。
第六,推進形成良好的信用環境。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未來將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以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多主體協同,并實現與個體生活、企業經營、政府治理的融合;同時,還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借助算法優勢,廣泛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參與度。社會信用體系的信用評價結果,將逐步成為市場準入、資質資格管理、評先評優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商業銀行作為風險管理的機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對其強化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第七,助力普惠和雙碳戰略實施。普惠金融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破解普惠金融難題成為可能,商業銀行要借助數字技術,將普惠金融數據轉化為可被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風控管理的數據資產,進而基于數據資產進行場景和抵質押物創新,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徑。數字化還能夠賦能構建清潔低碳高效的能源體系,助力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推動社會總體能耗的降低。特別是在我國積極探索ESG實踐的過程中,ESG相關數據資產的信息也為雙碳戰略實施提供了更為清晰的實施路線圖。
(本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