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商業銀行需要把握數字化階段客觀規律,聚焦數字化通用核心能力體系建設,激活數字化內生動能,進而逐步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作者|寇冠「中信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總經理」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12期
近年來,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持續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超前布局,“數字中國”建設進入快車道,數字化浪潮下的各家商業銀行也紛紛按下數字化加速鍵,部分先進銀行同業更是邁入數字化紅利持續兌現期。各家商業銀行盡管資源稟賦千差萬別,數字化轉型路徑、節奏和側重點各具特色,但在探索數字化轉型最佳實踐過程中,準確把握數字化發展階段特征,做實數字化建設核心通用能力,有利于更好推進數字化建設,加速數字價值變現。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處于“四化疊加”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數字化技術應用史,在不同歷史階段技術不斷重塑銀行業價值鏈、發展模式和經營理念。從數字化技術應用演變來看,當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處于信息化、移動化、開放化和智能化四波浪潮疊加的新階段。
信息化階段核心特點是用電子替代手工,滿足客戶基礎性金融服務需求。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銀行業依托計算機、網絡通信、數據庫等技術工具,重點圍繞操作線上化、數據集中化、渠道網絡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重點領域,探索推進信息化進程。當前,銀行業信息化浪潮已接近尾聲。
移動化階段核心特點是用手機等移動設備替代物理網點服務,以打造實時高效、安全便捷的客戶體驗。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銀行業以手機APP為核心,構建線上服務渠道,打破了傳統物理網點服務的時空約束,且逐步向直銷銀行、遠程銀行等線上場景延伸。當前,銀行業務離柜交易率已超過90%,移動端仍然是當前銀行業最主要的觸客渠道和主戰場。
開放化階段核心特點是以開放替代封閉,通過API(應用程序接口)、SDK(軟件開發工具包)等核心技術,推動生態各方數據互聯共享,拓展獲客渠道,讓客戶“無感知”切換。伴隨互聯網金融沖擊和平臺經濟迅猛發展,銀行服務開放化、場景化和平臺化的經營理念逐漸被行業推崇,但目前傳統銀行構建生態聚合能力相對不足。同時,面對千禧一代、Z世代等新生代客戶群體,打造極致客戶體驗已成為銀行業贏得客戶的基礎要件。
智能化階段核心特點是用數據替代經驗,實現管理和服務的差異化、個性化、智能化。數據能力和智能化能力成為銀行業競爭的關鍵賽點。為實現客戶服務精準化,銀行業迫切需要從依靠傳統“經驗”決策向“數據+算法”驅動決策轉變,這也對銀行技術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銀行業智能化整體尚處于探索期,部分領先同業已提出致力于打造智慧型商業銀行。
構建五大核心能力引領數字化高質量轉型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先后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和《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為銀行業未來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施工指南。面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新階段與新挑戰,在堅定落實監管部門戰略部署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把握數字化階段客觀規律,聚焦數字化通用核心能力體系建設,激活數字化內生動能,進而逐步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一是組織級敏捷能力。敏捷反應能力是數字世界的基本要求,數字化要求構建與之發展相匹配的敏捷性組織。商業銀行傳統部門制組織模式在信息化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對開放化和智能化新要求,數字化轉型需要打破部門間、條線間的組織邊界,要敢于創新跨部門跨條線的組織融合模式,徹底改變業務與科技“兩張皮”的情況,力促業務、技術和數據之間深度融合。
二是技術支撐能力。數字化技術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和核心生產力。在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傳統技術系統或平臺難以滿足現代客戶服務需求,云化、服務化和中臺化成為行業備受關注的解決方案。依托云化基礎設施所具有的高彈性、可延展性,按需隨享,提升技術研發效率和產能。通過公共產品和功能的標準化封裝,積木式拼裝,實現資源整合、能力沉淀,有效支持前端的敏捷創新和迭代。
三是企業級數據能力。數據是開放化和智能化階段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字化轉型的前提和基礎。傳統銀行機構雖然占據海量數據(603138)信息的優勢,但存在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斷點多等突出問題,已成為影響當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短板。加強數據治理,構建企業級數據能力已勢在必行,包括建設基礎數據服務平臺體系、建立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通用數據裝備工具,構建統一的數據底座。
四是全面連接能力。連接能力是實現數字化轉型價值變現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商業銀行要徹底改變原有“拉關系、鋪網點”的經營模式,就需要依托數字化手段建立C端、B端和G端數字化渠道和場景連接,打通全渠道、全場景的服務鏈路,實現數字化連接價值釋放。從實踐來看,單靠一家銀行很難建立端到端的數字生態,銀行機構需要在安全合規前提下,與外部生態合作方深度連接,構建共建共贏共享的數字生態圈。
五是數字化風險管控能力。安全是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底線和紅線。除傳統風險類型外,銀行機構要高度警惕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網絡安全、數據保護等領域的新型風險,如數據泄露風險、模型算法風險、系統中斷風險、第三方供應商供應鏈中斷風險等,做好技術創新與風險管理的平衡,建立適應數字化時代要求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中信銀行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
為打造一流科技驅動型商業銀行,推動全行經營管理加速從信息化向開放化、智能化轉變,中信銀行(601998)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舉全行之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通過持續探索和推進五大核心數字化能力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創新優化體制機制,打造商業級敏捷體系
中信銀行從頂層設計出發,積極推進三個方面的調整,以打造組織級敏捷體系。一是持續調優組織架構。成立全行級數字化轉型辦公室,行長親自掛帥,各分管副行長擔任各專題委員會負責人,全力推進各專題板塊數字化轉型。同時,為適配數字化轉型需要,2022年初,在原有信息技術“一部兩中心”組織架構基礎上新設立了一級部門——大數據中心,并已整合近千人的大數據團隊,與業務板塊聯動共同形成業務、技術、數據的“三角”架構,協同推進全行數據服務能力扎實落地,打造全行級數字化能力中心。二是以戰略為牽引,明確數字化戰術打法。發布《中信銀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提出按照“客戶需求—前臺響應—中臺賦能—后臺驅動”的價值鏈條,推動全行“能力建設”和“組織變革”,實現組織能力與客戶需求的有效對接,明確了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場等六大關鍵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任務。三是以打造全流程商業級敏捷體系為目標,持續推進以領域制為核心的科技敏捷組織轉型。2020年以來,中信銀行進行了以扁平化、自驅、自治為特點的領域制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磨合成型多種典型業技融合模式,組建了100多個融合團隊,目前總行77%的科技人力依托領域負責制已全面融入業務賦能。下一步,中信銀行將繼續深化探索構建以產品為中心和以業務價值為驅動的涵蓋業務、研發、測試、運維的全功能敏捷團隊。構建全連接、全在線、面向一線業務作戰場景的IT服務模式,實現IT與業務、IT與一線的深度融合,支撐端到端創新孵化和價值創造。
聚焦數據全生命周期,構建多維數據能力
中信銀行重點圍繞數據自助消費、業務系統數字化、業務流程數字化三大主線,建設企業級數據能力。
一是在數據自助消費上,一方面,從數據治理入手,統一數據資產管理和運營,實現數據資產的“隨需共享、敏捷自助”;構建統一數據底座,提供共享平臺、足夠的數據和算力,解決數據供給問題;依托數據治理平臺,解決數據質量問題;依托業務場景需求聯合業務部門構建業務領域模型,解決數據穩定性問題。另一方面,從基礎能力建設入手,面向業務分析人員提供低門檻自助分析、數據自助探索、透視分析、固定報表展示等一站式數據分析工具;面向數據科學家提供一系列挖掘自助工具,搭建大數據分析挖掘生態體系,實現同一數據平臺、同一數據源的挖掘模式;面向IT開發人員,提速大數據研發全流程,實現研發界面化,管控集中化,實現與行內Devops的深度集成。
二是在業務系統數字化上,著力打通數據能力與業務系統間的斷點,將數據以服務化的方式嵌入業務處理過程,賦能業務系統數字化轉型。通過提供AI算法、數據API、知識圖譜、多方安全計算、數據文件五大類數據服務,賦能業務系統數字化、智能化。
三是在數字化經營管理上,基于業務場景構建數字化應用,為各層級管理者經營決策提供數字裝備。在營銷、監管、風控、財務等領域穩步推動數字化。
持續發力云化服務化,筑牢數字化技術基座
一是以全面實現云化服務化架構為目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云化建設,持續建設開放統一、按需隨享、全棧安全的基礎設施服務化能力。截至2021年末,中信銀行基礎設施云化率達到99.6%。
二是持續建設分布式、服務化、中臺化的企業級應用架構,建設全行共享重用的服務能力及基于樂高模式的服務組合和編排能力,解決行內各業務條線及外部開放生態的能力共享和融通問題,支持多樣性業務持續發展和靈活創新。以普惠產品信貸工廠為例,按照“流水化作業、模塊化組裝、開放式對接”模式,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至1個月,效率提升75%,快速響應了一線產品創新需求。
三是持續建設智能化能力。中信銀行依托強大的“中信大腦”平臺,打造企業級人工智能效率中心和模型中心,現已形成涵蓋模型開發、運營、反饋、迭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依托中信區塊鏈平臺,雄安模式實現規模復制推廣,并形成了涵蓋數字政務、金融結算、智能合約等眾多業務場景的區塊鏈綜合解決方案。積極應用流程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新興技術,全面賦能日常一線作業脫困。
強化數字化人才建設,全面培育數字化認知
數字化人才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資源,是數字化核心能力建設的生力軍。中信銀行高度重視數字化人才隊伍梯隊建設,一是加強人才引進力度,著力打造一支由領軍人才、科創精英、技術專家、骨干尖兵等構成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賦能有力的數字化轉型人才隊伍。截至2021年末,總行端自有科技人員超過2800人,占總行人數的60%,平均年齡30歲;全行科技人員近4300人,占比近8%。二是全面升級數字化認知。依托全行數字化學院,以“戰訓結合”的方式,體系化強化數字化專業人才培養,提升員工數字化思維,鼓勵員工大膽創新,為一線業務和客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增強全面連接能力,筑牢數字化安全防線
一是依托成熟的數字化技術,中信銀行重點圍繞母子行間、集團內子公司間、外部客戶和合作伙伴間,構建數字化生態圈。例如,在開放銀行建設過程中,業內首批推出依托鴻蒙生態的金融服務,通過標準化產品組件與行業共建場景超1萬個。
二是持續構建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全方位對標《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深化全行金融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構建了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審計和可溯源的全行一體化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構建覆蓋產品、技術、運營、安全的跨部門全流程安全防護體系,筑牢數字化安全的底線和紅線。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并無固定模式,且必定是一個持續創新、試錯、迭代演進的過程。作為系統性、全局性工程,面對難以預測的動態環境,銀行業唯有與時俱進、主動作為,以確定性能力建設和應用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用強大的數字化核心能力助力走出數字化轉型“深水區”,加速數字化價值變現。■
(責任編輯 張曉哲)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