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粵信融”征信平臺基本實現廣東全覆蓋。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金融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征信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信息共享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緩解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主要路徑,亦是搶占未來金融發展制高點的重要一環。
5月26日,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指出,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依托地方征信平臺建設,按照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原則,在保障原始數據不出域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部門和公用事業單位涉企信息向金融機構、征信機構等開放共享。
在廣東,“粵信融”征信平臺為銀行提供了快速了解企業經營情況的便捷渠道,銀企信息對稱、透明,為銀行防范信貸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使銀行對經營狀況好的企業放心貸、大膽貸。
數據挖掘信用
“我們通過粵信融申請融資,得到1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納入風險補償機制后,利率3.65%,解決了燃眉之急。”珠海市金鐘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這家企業主要生產口罩,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企業急需資金增加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便通過“粵信融”征信平臺向珠海農村商業銀行申請融資。
銀行通過“粵信融”征信平臺了解到企業稅務、不動產、市場監管、司法等方面信用良好,結合線下有關調查情況,為該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
“粵信融”征信平臺,是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會同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搭建的省級地方征信平臺,旨在通過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的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征信以及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價值和作用,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企業融資發展,全力助企紓困。
“粵信融”征信平臺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對稅務、不動產、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科技以及水電氣等不同數據賦予不同權重,通過特定評價模型,使各類數據聚焦在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兩個維度,實現對市場主體信用的精準刻畫,釋放數據潛能,體現信用價值。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息共享、隱私保護等機制,確保信息主體合法權益。
截至2022年4月末,“粵信融”征信平臺共采集數據8.2億條,涉及1400多萬市場主體,基本實現廣東全覆蓋。
服務征信“白戶”
佛山市領籃市場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14日,主要提供現代化市場管理服務,成立初期資金相對緊張。
在順德農商銀行組織的某次融資對接平臺宣傳活動中,該公司了解到“粵信融”征信平臺的首貸服務功能后,主動在平臺注冊并向該銀行申請貸款業務。銀行通過比對,發現企業為首貸戶,結合佛山市首貸激勵政策,便向企業發放300萬元貸款。
開發“粵信融”首貸服務功能,指導金融機構開展首貸戶拓展等工作,便利征信“白戶”進行首貸申請,是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近期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目的在于充分調動政府和銀行服務的主動性,增強中小微企業獲貸能力。2022年1-4月,“粵信融”征信平臺累計撮合首次貸款1.24萬筆、金額407.57億元。
目前,“粵信融”征信平臺已經具備數字化支撐、多場景應用、全流程覆蓋等特點,能夠快速聚焦中小微企業融資慢、融資貴、申請難等痛點堵點問題,擴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率,提升金融普惠性,實現各參與主體降本增效。
截至2022年4月末,“粵信融”征信平臺累計接入207家銀行機構的1.3萬個網點,發布信貸產品4378個,注冊企業155.25萬家,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2736萬次。2020年以來累計撮合銀企融資對接27萬筆、金額7200億元。
在“粵信融”征信平臺和金融紓困等其他綜合政策措施的帶動下,廣東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繼續呈現“量增、價降、面擴”態勢。2022年3月份,廣東商業銀行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47%,同比下降0.27個百分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