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對于浩瀚的歷史長河而言只是驚鴻一瞥。但對于長沙銀行而言,卻見證了其華麗蛻變的奮斗歷程。
1997年5月25日,在整合16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長沙銀行前身——長沙城市合作銀行誕生。在過去的25年間,長沙銀行經歷重組改制、更名和綜合化經營等一系列變革,但唯一不變的是一直秉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戰略定位,深耕湖湘地區,助力實體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不斷深耕服務縣域經濟、深層賦能企業發展及深度融入市民生活的過程中,長沙銀行已成為湖南最大本土銀行。根據2022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資產規模已從1997年成立時的31億元,一躍突破8000億元,目前正在朝著萬億城商行挺進。
在5月25日舉行的長沙銀行25周年慶上,長沙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小中表示,該行的成功來自于始終圍繞“客戶中心、價值導向”這一經營理念,全力打造區域領先的現代生態銀行,各項業務轉型繼續向縱深推進。
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再到生態銀行的一步步轉變,如何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長沙銀行的答案是:堅定“做強長沙、做大市州、做實縣域、做精廣州、做優子公司”五大方向,并實施“本土化、輕型化、數字化、場景化”四化發展路徑,聚焦“財富管理、普惠金融、產業金融、科技金融、零碳金融、金融投資”六大重點。
服務實體顯真章 果敢擔當精準發力
談及長沙銀行的前身,要追溯到1997年那個初夏。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改革大幕拉開,銀行業步入商業化經營階段。與此同時,長沙銀行的前身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1997年,16家城市信用社共同組建長沙市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長沙市城市合作銀行更名為長沙市商業銀行;2008年,正式更名為長沙銀行,同時也開啟了以“湖南人自己的銀行”姿態發展的新階段。
復盤長沙銀行過去二十五載的發展軌跡,湖南人敢拼敢闖的品質一直深深烙印在其身上。比如,該行是湖南第一家推出跨行取款零手續費、在省內首創“無抵押”信用貸款模式、設立湖南第一家科技支行、發起設立湖南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以及湖南首家上市銀行等。
經過多年耕耘,長沙銀行逐漸成長為湖南業務資質最全、網點布局最深、客群基礎最牢的地方法人銀行之一。作為全省政務業務主要銀行,長沙銀行清楚認識到只有與地方戰略大局同頻共振,與本土產業共生共贏,才能演繹出激蕩人心的最強音。
回首過往二十五載歲月,長沙銀行肩負地方經濟建設使命,在地方重大項目中勇挑大梁。
2002年,在長沙“工程機械之都”初現規模后,該行快速推出工程機械按揭貸款等多個新業務品種,全力支持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發展;2003年,為霞凝新港、湘江大道等長沙市政重點項目籌資4.4億元,開啟了該行全力支持地方政府重點項目的金融服務步伐……2015年,長沙銀行又投入16億元參與株洲市棚改項目建設。
2020年9月,湖南被賦予“三高四新”的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在此背景下,長沙銀行積極制定《服務“三高四新”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確立了制造業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國際結算量、鄉村振興貸款三年內均實現倍增的“六個倍增”計劃,并圍繞湖南20條、長沙22條產業鏈,提供“交易銀行+產業投行+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賦能”綜合金融服務,助力湖湘企業轉型發展。
據統計,近年來長沙銀行支持長沙軌道6號線建設、長沙城建信息中心、長沙億達智造小鎮、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巴斯夫杉杉長沙基地、中聯智慧產業城、黃花綜合保稅區“區港聯動”等一批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并先后支持了景嘉微、國科微、可孚醫療、楚天科技等64家科創企業上市。
在過去的2021年,長沙銀行連續開展了186場“我們一起向前沖”銀企對接,以平均2天一場的頻率對接了湖南9個市州超13069戶“三高四新”重點領域名單企業。截至2021年末,該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68%,科技金融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5.00%,綠色金融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42%。
而在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后,則是長沙銀行圍繞打造最懂本土產業銀行的發展目標,奉行專業主義的精神與長期主義的態度的體現。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縣域金融譜新篇
長沙銀行腳下的這片土地,正孕育著現代金融理念與本土資源稟賦深度融合催生的巨大機遇。與此同時,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經濟要發展,都離不開縣域經濟的發展。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2022年國家更是出臺相關文件,多次明確將“縣域發展”納入鄉村振興范疇,顯示出國家強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決心。
與地方經濟休戚與共,與湘江發展血脈相連。作為最懂本土市場、產業和客戶的長沙銀行,始終緊緊圍繞著服務縣域經濟和實體經濟,推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毋庸置疑,縣域市場已然成為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
以湖南縣域地區為例,有超過240萬戶的市場主體,存款市場規模超過2.5萬億元,貸款市場規模超過1.8萬億元,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意味著,長沙銀行想要做實本土金融,其關鍵在縣域,希望和出路也在縣域。
相較于其他銀行網點下沉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作為“湖南人自己的銀行”,長沙銀行具備先發優勢。
根深方能葉茂。扎根本土的長沙銀行在2016年便將布局重點落在了縣域金融上,并推出“1345”規劃。
即,堅守一個定位——將縣域金融定位于長沙銀行戰略發展的增長極、將長沙銀行打造成為湖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引領者;錨定三大目標——實現業務規模趕超、機構覆蓋趕超、鄉村振興趕超;在過程中健全人才、激勵、風控、支撐四大機制;實施渠道、產品、客群、創新、鄉村振興五大工程。
6年后的今天,長沙銀行逐漸形成“縣域支行+鄉鎮支行+農村金融服務站”的縣域金融模式,將金融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深度融入鄉村生活。
長沙銀行的縣域及鄉鎮覆蓋率正在進一步提升。根據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增設網點13家,其中縣域網點9家,縣域覆蓋率達到92%;增設農村金融服務站901家,累計達到5700家;縣域支行客戶數474.42萬戶,較上年末新增41.88萬戶,增長9.68%。
在縣域金融戰略推進過程中,豐富多元的金融產品是發展的關鍵。長沙銀行憑借天然優勢采用因地制宜策略,不斷加強“一縣一特”的金融服務。
比如,在瀏陽市柏加鎮推出“苗木流水貸”,在邵東廉橋藥材市場推出“信用長湘貸”,通過推動“惠農擔”業務推出農e貸、湘女貸等特色產品,聯合湖南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推出林權反擔保質押融資業務等。
2021年,長沙銀行還在縣域鄉村地區積極搭建鄉土生活生態,比如已有優勢的呼啦商戶生態,整個縣域生態圈正在初現雛形。截至目前,呼啦收單從交易金額和交易筆數都位列市場前三。
針對縣域鄉村地區客戶對資金需求小、頻、快的特點,長沙銀行推出的呼啦快貸等產品更加契合縣域個體戶、農戶的金融需求。在此過程中,長沙銀行還十分注重服務模式的創新和新金融手段的推廣,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技術在鄉村經濟領域的應用。
堅持做大銀行做不了、小銀行做不好的業務,通過在縣域的錯位競爭來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2022年,長沙銀行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為確保縣域金融戰略在2022年穩步推進,在5月25日舉行的長沙銀行“越長行 越快·樂”25周年行慶日主題活動上,該行正式發布縣域金融三年行動方案,實施20家縣域金融2022標桿試點行計劃。同時,發起“上山下鄉青年成才計劃”號召青年員工投身縣域網點歷練,在服務縣域發展中建功立業。
“今天,我們共同見證了首批青年員工上山下鄉,勇赴縣域建功立業,期待你們能在廣闊縣域發光、發熱,創造價值,在希望的田野上留下長沙銀行的深深足跡,開辟長沙銀行增長的第二曲線。 ”長沙銀行董事長趙小中在致辭中說。
奮楫廿五載結碩果,繼往開來再揚帆。站在新起點上的長沙銀行,再一次校準發展坐標,探尋金融變革新可能,書寫區域領先的現代生態銀行的壯麗詩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