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原本“穩健”的銀行理財表現低迷,破凈、收益回撤、收益不達基準等現象接踵而至,這樣的銀行理財你還敢入嗎?
前四月3.14%的銀行理財產品破凈
廣發證券(000776)最新研報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在全部存量銀行理財產品中,產品破凈規模為8268億元,占比3.14%,其中凈值跌破0.99的產品規模已超過50%。
具體來看,44.86%破凈產品的累計單位凈值在[0.99,1),20.57%破凈產品的累計單位凈值在[0.98,0.99),累計單位凈值在[0.97,0.98)、[0.95,0.97)及0.95以下三個區間內的破凈產品規模占比均超過10%,理財產品凈值表現有所惡化。
來源:廣發證券研究中心
從銀行類型角度,國有行全資理財子公司今年出現破凈的理財產品規模為3789億元,在全部理財產品中占比4.77%,占破凈產品的45.83%。
此外,截至4月30日,全部理財產品中有37521億元今年以來負收益,占比14.23%;共有6.0萬億元理財產品業績不達標,在存續產品中占比22.8%。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收益出現回撤的產品中,41.30%產品的回撤幅度在1%以內,67.57%產品的回撤幅度在2%以內,94.40%產品的回撤幅度在5%以內,有1.05%產品的回撤幅度大于10%;國有行全資理財子產品業績不達基準的規模較大,為2.7億元,在全部業績不達標產品中占比45.4%;合資理財子業績不達基準的產品規模比例最高,為93.4%。
一季度多家理財公司遭遇了巨額贖回,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排名前五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管理產品存續余額均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四家大行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共計減少超萬億,其中一家一季度減少超3500億元。
華寶證券分析師蔡夢苑認為,產品凈值的波動對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心理造成比較大的擾動,引發對理財產品的贖回,造成市場規模小幅回落。
廣發證券研報預測,5月仍然是破凈和回撤理財產品到期規模較大的月份,銀行理財的資金可能繼續流入債市。
5月新發、在售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緩慢回升
產品凈值波動的影響也體現在產品發行數量上,據普益標準統計,2022年1-4月共發行了11955款銀行理財產品,而去年同期共發行18363款銀行理財產品,產品發行量同比減少6408款。
此外,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也大幅減少,廣發證券研報顯示,2022年1-4月全部理財產品募集規模約為1.88萬億元,理財子產品募集規模約為1.21萬億元。根據推算的募集規模,與2021年同期相比,2022新發理財產品規模同比減少52.2%,新發理財子產品規模同比減少15.4%。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數量和規模雙減,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破凈和凈值回撤,客戶難以接受,銀行只能被動調整發行策略,等待好時機再發行新產品。
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周報顯示,5月新發、在售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緩慢回升。
上周(5月16日-5月22日)新發行產品和在售產品數量比月初第一周有所增長。5月第一周僅發行363款銀行理財產品,上周共新發了660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凈值型、開放式凈值型、非凈值型產品),幾近翻倍。
與此同時,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也出現上漲趨勢,上周共有2044款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售,環比增加67款,平均業績基準達3.73%,環比不變。其中股份制銀行在售產品數量最多,達791款。從產品類型來看,固收類居多,共有1848款,環比增加75款。
積極跡象出現或提振投資者信心
雖然盡管銀行理財今年以來表現并不如意,但仍有不少積極跡象出現。
其中,銀行理財人數仍在持續增加。銀行理財登記中心近期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簡況稱,一季度全市場新增理財投資者558萬個。截至3月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688萬個,較年初增長6.86%。其中,個人投資者8614萬人,占比高達99.15%;機構投資者74萬個,占比0.85%。
一季度,銀行理財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達2058億元,同比微降1.81%。其中,理財公司兌付投資者收益1004億元,同比增長1.81倍,銀行機構兌付投資者收益1054億元。此外,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正穩步推進,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達94.15%,較去年同期和去年末均有提高。
此外,部分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悄然上升。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上周(5月16日-5月22日)共新發19款混合類產品,其封閉式凈值型產品的平均業績基準為5.18%,環比上漲0.03個百分點;上周共有2044款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售,環比增加67款,平均業績基準達3.73%,環比不變。 在業績基準方面,城商行的整體預計業績水平相對較高,達3.84%,環比上漲0.01個百分點。
監管:波動屬正常 投資者要樹立長期投資理念
針對銀行理財出現破凈狀況,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就此回應表示,既然是理財,當然就會有風險、有波動,這是很正常的。金融機構要把服務做到位,做好主動宣傳解釋工作,切實讓投資者明白投資有風險。
葉燕斐指出,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現在人均GDP12000多美元,發達國家人均達到4萬左右,我們的經濟總量、人均收入至少還要翻一番甚至翻兩番,空間是非常大的。資產的收益,從長期看也是非常好的。堅定長期投資理念,一定會有應得的收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