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行業內部分化加劇。
作為零售壓艙石,信用卡業務向來是各大銀行發力的重心。近年來,受疫情等其他因素影響,銀行信用卡業務增速明顯放緩,不良率也出現抬升。不過,這一情況在2021年出現稍許變化。
記者梳理15家信用卡業務規模較大的銀行的年報(包括6家國有大行和9家股份行)發現,過去一年來,信用卡規模增長仍處于低位水平,但資產質量有所好轉,不良率較2020年普遍下降。在披露不良指標的銀行中,農行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為0.99%;民生銀行(600016)信用卡不良率最高,為2.95%。
業內的共識在于,當前信用卡行業已由此前的規模擴張進入到博弈存量的新階段!皬陌l卡驅動向用卡驅動的存量客戶挖掘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晰!毙庞每ㄙY深人士董崢對記者說道,這就要求金融機構改變以往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而聚焦精細化發展。展望2022年,信用卡市場的壓力與機遇并存,但行業分化現象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倒逼部分銀行加快轉型。
發卡、交易增速雙雙放緩
經歷了2020年的低速增長后,2021年多家銀行信用卡業務延續此前態勢,發卡量雖有恢復,但增速進一步走低。央行此前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8.00億張,同比增長2.83%,明顯低于去年的4.26%,為近6年來最低增速。
對于這一新低,業內并不意外。一方面,疫情反復疊加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銀行傾向采取相對平穩、低波動的業務策略;另一方面,信用卡市場已步入“相對飽和”狀態,信用卡用戶“多頭授信”現象較為普遍,導致發卡行在業務拓展上較為謹慎。
“這與監管導向相符。”董崢對記者稱,此前監管部門多次出臺相關政策,要求發卡銀行執行“剛性扣減”政策,包括對一人多卡、高額/多頭授信現象的管控日益嚴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用卡規模的擴張。
具體來看,年報數據顯示,大部分銀行2021年發卡量保持增長,但增速相較2020年有所下降,15家銀行中,增速實現上升的僅6家,分別是工商銀行、廣發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000001)、浦發銀行(600000)和華夏銀行(600015)。
其中,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累計發卡量最多,截至2021年末,達1.63億張,但增速相對較低,為1.87%;相比之下,郵儲銀行增速較高,在去年4月信用卡專營機構獲批開業后,該行信用卡業務發展迅速,2021年全年新增發卡802.22萬張,結存卡量4155.87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2.93%。
股份行中,招行在9家股份行中的發卡量最高,截至2021年末,該行流通卡量達1.02億張,較上年末增長2.9%,流通戶數6973.9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4.54%。
緊隨其后的是中信銀行(601998)和廣發銀行,發卡量均超過1億張,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兩家銀行首次發卡量過億萬張。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信用卡累計發卡量10132.39萬張,較上年末增長9.4%;廣發信用卡累計發卡量10077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2.79%。
相比之下,華夏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最低,僅為0.31億張,但其同比增速最高,達16.11%,新增發卡量為435.22萬張;除了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外,股份中,同比增速達兩位數的還有浦發銀行,截至報告期末,浦發信用卡流通卡量4843.45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0.78%,扭轉了此前下降的態勢。
整體來看,不管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行,信用卡發卡規模增長遲滯現象均較為明顯。“部分發卡銀行將信用卡業務當做零售業務重要抓手,但多數發卡銀行業務遭遇到發展的‘十字路口’。”董崢對記者說道。
雖然發卡增速放緩,但信用卡貸款余額增長較為客觀,多家機構普遍實現增長,且增速較2020年有所提高。其中,建設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位居首位,達8962.22億元,同比增長8.54%;其次是招商銀行(600036),突破8400億元;郵儲信用卡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最高,達20.9%。
另從信用卡交易額來看,行業分化較為明顯。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作為在零售業務上表現頗為亮眼的兩家銀行,其信用卡交易額保持領先,分別為4.76萬億和3.79萬億;郵儲銀行、興業銀行(601166)和中信銀行增幅位居前列,均超過14%;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601988)與華夏銀行等則小幅下降。
在信用卡收入方面,僅部分銀行披露了相關數據。截至2021年末,招行信用卡收入達867.54億元、增速為5.13%,總額和增速雙雙領先,也是唯一一家實現正增長的銀行。其中,該行利息收入為596.45億元,增長了5.86%;非利息收入271.09億元,增長了3.56%。
與之相對,中信銀行、光大銀行(601818)、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信用卡收入增速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浦發銀行,去年信用卡業務總收入為380.79億元,同比下滑15.33%,已連續三年出現下降。
資產質量有所改善
在發卡量、交易額增速放緩的同時,對于信用卡行業而言,一個好的跡象是,此前攀升的不良指標出現下滑。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各發卡銀行根據監管要求,對信用卡業務風險進行大力整頓,并加大債務催收力,積極探索嘗試資產證券化、批量轉讓等新的不良處置路徑;同時,實施“客群優化”,嚴格控制高風險客群等。
具體來看,在披露不良指標的12家銀行中,僅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出現上升,其余均實現不同程度得下滑。
其中,農業銀行不良率最低,截至去年末,不良率為0.99%,較上一年年末下降0.56個百分點,降幅最大;民生銀行不良率最高,為2.95%,但較上一年年末已下降0.33個百分點,且不良資產余額也有下降。
另外,截至去年末,工銀信用卡不良率為1.9%,較上一年年末小幅上升0.01個百分點;興業銀行不良率為2.29%,較上一年年末反彈0.13個百分點。
對于這一反彈,興業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鄒積敏在此前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按照我行的資源,完全可以做到信用卡不良‘雙降’”,主動放緩處置主要是考慮到兩重因素,一是為支持新冠疫情防控、保護消費者權益,對受疫情影響客戶適當放緩處置,鼓勵客戶在疫情緩解后主動還款;二是考慮到2021年信用卡逾期認定標準趨于嚴格,需要給客戶一定的適應期。
招行副行長朱江濤在發布會上也提及,去年資產質量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去年個貸和信用卡不良的認定標準由逾期90天提前到逾期60天;二是按照監管要求,信用卡逾期時點的認定由下一賬單日前置為本次賬單的還款截止日,平均提前約8天!叭绻麑⑦@兩個因素還原,無論是個貸還是信用卡,關注和逾期的額率比年初均是下降的,實質風險呈現下降趨勢!
展望未來,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反復將會對居民就業、收入和消費造成短期沖擊,疊加銀行信用卡機構進一步加快對共債風險的識別和清退等因素,預計消費信貸業務短期風險管控仍存在一定壓力。
這也對信用卡機構的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去年末監管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從多個方面對信用卡業務提出了整改要求,“倒逼”信用卡業務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一位銀行業資深從業者對記者稱,信用卡市場已進入白熱化競爭的精耕模式,產品種類愈發多樣,但產品也高度同質化,對于機構而言,如何打造自身特色脫穎而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客群下沉、線上申用和場景復雜化也均考驗銀行的風控能力。
對此,有機構表示,將強化客戶生命周期管理,實施差異化客戶經營策略。比如,深化線上渠道場景營銷,聯合多家頭部平臺強化持卡人動戶,加強客戶精細化管理提高活客動能。深耕分期業務數字化、智能化經營,深化大數據運用,形成精準營銷、平臺賦能的完整經營閉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