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潘婷 每經編輯 廖丹
資管新規正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動作頻繁,近期不少銀行理財公司從產品費率方面“出招”,包括招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發布調整理財產品費率的公告,有的費率打五折,也有上調超額管理費率的情況,試圖通過調整費率突出重圍。
是什么原因導致費率下調?費率下調的趨勢是否還會繼續?費率調整對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是否會產生較大影響?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費率沒有全面下調,只是部分產品的費率下調了。整體來看理財產品費率下降的空間不大,對銀行理財業務收入的影響不大,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更多取決于整個銀行理財規模變化。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回調,受此影響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破凈”,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銀行理財市場共有超2.9萬只理財產品(剔除近六個月無凈值的產品),其中783只產品“破凈”(即單位凈值跌至1以下),占比2.67%。
搶奪萬億“賽道”
今年是資管新規元年,銀行理財市場邁入凈值化時代,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調整理財產品費率,搶奪萬億“賽道”。
記者注意到,2月23日,招銀理財公告稱,擬對招銀理財招越打新策略季開二號混合類理財計劃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費率由此前的0.5%(年化)降至0%,優惠期為2022年2月25日(含)至2022年4月1日(含)。
此外,2月22日,中銀理財發布公告,將一款理財產品銷售服務費打“五折”。公告稱,于2022年3月2日至2023年3月28日對“中銀理財‘穩富’固收增強(封閉式)2022年009期”產品費率實行優惠,A類份額銷售服務費將由0.30%(年化)下調至0.15%(年化);C類份額銷售服務費將由0.40%(年化)下調至0.10%(年化)。
而在此前一天,中銀理財將一款產品固定管理費下調至0費率。2月21日,中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將于2月22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14天持有期)”產品固定管理費費率進行優惠,即2月22日至3月31日產品固定管理費由0.10%下調至0.00%,2022年4月1日起產品固定管理費由0.10%下調至0.05%。
費率下調的趨勢是否還會繼續?招商證券(600999)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記者稱,目前銀行理財的費率設定沒有明確規則,與公募基金有一定差別,包括業績報酬的約定也沒有明確的監管要求,所以銀行理財產品費率的定價處于充分市場化競爭的狀態,不同理財產品有不同定價策略。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則表示,近年來銀行理財(含子公司)各項費率整體呈下行態勢,主要源于近年來資金面寬松,帶動理財收益下行,對費率造成一定擠壓。此外,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資管新規”的影響不斷深化,理財市場供給側競爭不斷加劇。在產品發行層面,伴隨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凈值產品的發行量、存續規模持續上升,規模效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費率下行。
費率下降空間不大
不過,廖志明也提到,整體來看理財產品費率下降的空間不大。對比海外市場平均0.5%左右的費率水平,目前有一部分理財產品的管理費費率偏高一些,但其實理財產品的整體費率水平已經很低了。未來這部分管理費費率偏高的產品可能會有下降的空間,特別是最近整個股市處于回調狀態,客戶回報不高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也需要下調管理費費率去促進這類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銀行理財產品費率下調?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費率調整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去年銀行理財市場存續余額29萬億元,增速12%左右,規模比較大,盈利能力增強,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萬億元,已經具備降低費率的基礎。
第二,與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和客戶減費讓利有關,降低產品費率也是讓利的一種方式,銀行理財市場對比股市相對比較穩健,更能體現普惠金融方向。
第三,從銀行和理財公司的角度看,降低費率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戶,薄利多銷,從而進一步做大銀行理財規模。預計2022年理財產品規模將超過30萬億元,投資者有望突破1億個。
董希淼稱,也要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費用種類較多,除了管理費還有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等,用戶要認清單項下調并不等于不收費;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費率調整帶有一些前提條件,比如持有期限等。
整個行業影響幾何?
除了部分理財產品費率下調外,也有銀行理財產品費率上調。
記者注意到,2月23日,華夏理財發布公告稱,自2022年3月5日起,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一年定期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007號)的超額管理費率擬由30%調整為50%,產品扣除各項費用后,當期實現的年化收益率超過4.15%的部分,50%作為管理人的超額管理費。
此外,2月18日,農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擬上調農銀理財“農銀進取·半年開放”固收增強第4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管理人超額業績分成,2022年4月6日(含)開始,該產品管理人超額業績分成由0%/年上調至40%/年。
面對銀行理財產品費率的不同程度調整,廖志明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費率沒有全面下調,只是部分產品的費率下調了,費率的調整也是想把理財產品更好地賣出去。不同理財產品有不同的定價策略,要關注理財產品業績報酬的約定,有些可能有較高的管理費費率,但不會約定業績報酬;也有一些包含股票的理財產品,受目前股市回調影響,銀行可能會調低這部分理財產品固定的管理費,但可能會約定業績報酬。這些都是正常的策略,或者是一種營銷手段。
理財產品費率調整對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是否會產生較大影響?
廖志明對記者表示,今年銀行理財規模預計會有一定增長,理財業務收入也會更加樂觀。
廖志明認為,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更多取決于整個銀行理財規模的變化,費率調整對其影響不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