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還看科技創新。
農村金融服務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難點之一。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不同,再加上風土人情、民族特色、地域差異等因素,我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很難有標準化的發展模式。同時,數字鴻溝、農村信用體系不完善、農村金融業務風險控制難等問題也同樣阻礙著金融服務的發展。
但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一直穩步前行。根據銀保監會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我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7.05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余額4.18萬億,農村地區貸款余額30.48萬億,農戶貸款余額10.83萬億,較年初均有5%以上的增速。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6.75萬億,較年初增長5.26%,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0.45個百分點。其中,普惠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2.04萬億,普惠型農戶經營性貸款4.71萬億。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與互聯網的普及,農村普惠金融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基于數字支付的普及和數據的積累,農業信貸、農業保險等產品也有了更加豐富的業務形態。金融科技支撐著農村金融行穩致遠。
以吉林億聯銀行的“億農貸”為例,這是億聯銀行根據農村市場特點,在總結農村信貸融資難、融資貴、手續繁瑣、風險高、操作不便等業務痛點,利用金融科技創新推出的純線上農貸產品。
產品采取數據化分析、模型化審批、自動化引擎、系統化獲客等多項科技手段,全流程線上操作、遠程辦理、貸款秒級審批,審批結果可秒級獲取,貸款全程無人為干預,最快可在20分鐘內獲得貸款,通過客戶自助操作,實現隨時提前還款,有效節省客戶利息,降低融資成本。
截至2021年3月末,億農貸累計投放8.6億元,額度支用高達98%,余額4.7億元,惠及農戶近萬戶,無逾期及不良,90%以上客戶選擇提前還款、結清再貸,形成良性循環,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和好評。
農村金融服務目前仍存一些問題,可這也同樣預示著農村金融服務大有可為。未來,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會向著數據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首先,要發展農業大數據平臺。由于農業數據存在獲取成本高、難度大、相對分散等特點,因此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時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數據也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如果能通過建立統一的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相關的農業信息,將分散在農戶、政府各部門、各類金融機構的數據匯集在一個綜合服務平臺,就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數據不對稱的問題。
目前貴州省已經建立了農業大數據平臺1.0版本,通過數據整合建立起了一個多層次、全覆蓋、多維度的貴州省農業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參與此平臺建設的主體包括銀行、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政府部門、農民、農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各類主體。
其次,發展農產品(000061,股吧)供應鏈業務。農業供應鏈金融是指基于產業鏈上的真實交易和核心企業的資信度,為農業產業鏈參與主體提供金融服務。由于“三農”主體普遍融資額度相對較小、缺乏抵押與擔保等增信措施、高度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傳統信貸融資模式難以滿足“三農”主體的融資需求,存在機構不敢貸也不愿貸的情況。而依托于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結合區塊鏈、物聯網等新的科技能力,可以有效化解傳統金融機構的顧慮,進而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是未來金融科技在“三農”業務中可以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京東等機構在此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
加強農業擔保風險緩釋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監管機構曾在文件中多次強調金融機構要加強與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深化政銀擔合作機制,這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互。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在信貸與保險兩個領域帶來的效率與風控優勢,彰顯出信貸加保險合作模式的特殊價值,充分發揮保險保障與風險緩釋的作用是未來探索與發展的方向。
最后,要推動涉農保險產品創新。目前我國已涌現大量創新的涉農保險產品,包括:以橡膠、雞蛋等商品作為標的的“保險+期貨”試點模式;因地制宜的氣象指數保險產品;針對三大糧食作物的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等。隨著農業產業數據化進程的加速,未來會有更多定制化、場景化的保險產品出現以服務廣大的“三農”產業。
總之,在這個科技高速發達的時代,創新與探索永遠是未來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相信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各類農村普惠服務最終定會有一個穩定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