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評級公司穆迪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指出,根據穆迪的統計口徑,2021年第一季度廣義影子銀行資產下降至人民幣58.7萬億元,較去年減少5400億元,加上經濟復蘇帶動的GDP上漲,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在名義GDP中的占比從2020年底的58.3%降至55.4%,成為8年來的最低點。
穆迪稱,雖然2020年中國政府因為應對疫情而暫時放松對影子信貸的監管,但未來仍將繼續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力度,預計2021年內影子銀行資產將進一步縮減。
報告稱,常規銀行貸款仍是新增信貸供應的推動力,支持了疫情后的經濟復蘇。2021年1-4月,新增銀行貸款較上年同期增長0.2萬億元至9.4萬億元,增幅為2.1%,在新增信貸中的占比也從上年同期的76.8%升至89.2%。與之相比,新增直接融資則降至1.5萬億元,較2020年同期下降了45.9%。同樣,2021年1-4月核心影子信貸凈供應減少人民幣0.4萬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0.1萬億元。穆迪指出,下降規模擴大反映了監管機構的政策重心重新回到控制影子銀行資產增長。
具體領域來看,理財產品和資管計劃對接資產的下降規模最為明顯,減少了6000億元,主要原因是強監管之下證券公司和基金的通道類產品規模快速縮減,其理財產品資產下降。此外,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也合計減少3500億元。與之相比,低利率環境下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增長3200億元,同時財務公司貸款小幅上升推動財務公司貸款、民間借貸、金融租賃、小額貸款等“其他”類別增長900億元。
報告指出,由于疫情后經濟復蘇改善了融資環境,2021年第一季度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商業銀行的資金依賴性有所下降。商業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凈債權余額下降了人民幣0.9萬億元,至人民幣2.4萬億元,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穆迪表示,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主要是中小銀行)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穩步下降反映了監管部門決心控制金融系統內的蔓延風險,而其中的主要關注點仍將是減少通道業務和多層嵌套交易的監管套利現象。
此外,2021年初以來中小型銀行的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已溫和下降,逆轉了2020年下半年的上升趨勢。不過因為中小型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之間的差異擴大,意味著疫情之后融資環境依然有利于規模較大的銀行。隨著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立場,穆迪預計今年下半年利率將略有上升。
報告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產和基建行業的信托投資規模持續下降,其中房地產業的信托資金流出人民幣1060億元,延續2019年第三季度以來的信托資金流出趨勢。穆迪認為,這是開發商信托融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以及嚴控信托公司房地產融資額度所造成。同時,隨著疫情形勢緩和,針對基建投資的政策支持也在逐步減弱,第一季度基建業的信托凈資金流出人民幣1490億元,扭轉2020年第一季度590億元的凈流入態勢。
同時,為了響應政府呼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支持,符合監管導向的標品業務逐漸成為信托公司的布局重點,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債券和股票的信托凈資金分別流入人民幣950億元和540億元。根據中國信托協會的數據,截至一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托占比達到15.22%,超過投向基礎產業的信托占比,成為資金信托投向的第二大領域,而房地產信托占比則下跌至13.60%,同比下降0.97個百分點,降至資金信托投向的第4位。
在6月舉辦的陸家嘴(600663,股吧)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言表示,我國高風險影子銀行與國外不同,具有典型的“體系內”和“類信貸”特征。經過整治后存量規模依然較大,稍有不慎就極易反彈回潮。要防止金融機構再次通過交叉性金融產品無序加杠桿,對各種“類信貸”新花樣必須遏制在初期階段。要認真落實資管新規,確保存量資管產品整治任務順利完成。
去年12月,由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和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課題組共同撰寫的《中國影子銀行報告》中提到,我國影子銀行積累時間長,存量風險較大,相當多金融機構仍然存在規模情結,各類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沒有被真正打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可能借不當創新卷土重來。該報告表示,影子銀行不會消失,將會和傳統金融體系長期共存,不同類型的影子銀行的作用和風險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