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是現代貨幣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所有貨幣和信用的創造根源都在于央行。而市場關心的貨幣政策、流動性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體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因此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動備受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央行總資產為38.7萬億,相比上月擴張4601億。分析來看,5月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主要因為“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擴張。
這對市場又意味著什么?
再貸款投放推動擴表
央行資產端主要包括外匯占款、對政府債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等項目。其中,資產端變動最大的項目為“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當月增加約4700億。
顧名思義,“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表示央行將錢借給銀行后,形成對銀行的債權。該項目主要由逆回購、MLF、PSL、SLF、TMLF、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形成。
分拆來看,5月MLF余額不變,而PSL、SLF等余額減少,市場推測該科目變化主要因為5月央行有大規模的再貸款投放。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面臨5月的繳稅高峰,央行可能一次性開展抗疫再貸款再貼現到期續作,保證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此外,也不排除央行追加投放額度的可能。
天風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表示,與正常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央行5月并沒有開展大額的公開市場投放。根據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釋義、政策表述和數據側面驗證,推斷央行可能的操作是再貸款和再貼現。
在中國央行的資產端,外匯占款仍是占比最大的科目。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外匯項目,記載了其獲得外匯資產的歷史成本,即為了購買外幣而投放的人民幣(外匯占款)。
數據顯示,6月末央行外匯占款余額為21.2萬億,約占央行總資產的六成,6月該科目增加212億。
“外匯流入后,居民或機構向商業銀行申請結匯,此時如果商業銀行并未向央行結匯,則這筆款項并不會計入央行外匯占款,也就是說央行沒有因為外匯流入投放基礎貨幣。”孫彬彬表示,“5月央行外匯占款僅增加213億元,與超儲變化規模相差較遠,因此僅從5月來看外匯占款變動并不是影響超儲的主要因素。”
超儲率上升
外匯占款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都是提供基礎貨幣的主要方式,二者的變化也帶來了基礎貨幣的變化。數據顯示,5月末基礎貨幣余額為32萬億,相比上月增加2019億。
從構成來看,基礎貨幣增多主要是由銀行準備金增長拉動:5月銀行存款準備金余額環比增加4400多億元,增速升至2.66%,觸及2018年7月以來的高位水平。其中,銀行存款準備金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及超額存款準備金。
謝亞軒測算稱,預計五月超額準備金環比增加6%,相較于4月測算值1.3%,5月測算超儲率小幅回升至1.4%。
謝亞軒認為,5月基礎貨幣的增多與超儲率的反彈反映出央行投放對財政“抽水效應”的對沖影響。從歷史經驗來看,5月通常因繳稅而出現基礎貨幣的年內低點。今年前四個月,因地方債融資進程整體滯后,后期發債壓力加大,5月基礎貨幣回籠壓力普遍預計將更加明顯。但央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到期集中投放的方式及時補充市場流動性,使市場產生了超出預期的“淡季不淡”現象。
負債端看,政府存款余額4.7萬億元,環比增加3485億元,對銀行間流動性構成不利影響。從結構來看,財政收支順差與地方債務融資規模增加使得“政府存款”余額增多。
其中,5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4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2萬億,財政收支實現差額1289億元。債務融資方面,地方債發行規模繼續增多,專項債增幅明顯。5月地方政府債務融資8753億元,較前值增加近1000億元。
“由于今年地方債務發行進度整體滯后,下半年政府發債仍然會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產生影響。但流動性松緊還是取決于央行。只要央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及時對沖財政影響,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狀況就不會出現趨勢性變化。”謝亞軒稱。
(作者:楊志錦 編輯:李伊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