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普惠金融,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沿著創新道路探索,久久為功,保持定力。”——中信銀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施小純
12月16日,由和訊網舉辦的第十八屆財經風云榜銀行峰會在京召開。本屆峰會以“價值、創新、責任”為議題,中信銀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施小純出席論壇,并就商業銀行責任與使命進行分享。
施小純表示,今年雖然政策未對股份行的普惠貸款增速做硬性考核要求,但中信銀行仍然通過“六統一,四集中”的頂層結構設計將普惠金融上升到戰略高度。
中信銀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
施小純
在他看來,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促進和穩定經濟發展,通過金融服務和產品來保民生穩就業,這和銀行自身作為商業機構追求商業利益,可持續經營發展是一脈相承的。他指出,商業銀行的客戶是來自實體經濟,只有客戶好了銀行才會好。
施小純認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長尾客戶,這不僅僅是政治任務。商業銀行在新經濟時代下踐行社會責任,尤其踐行與自身經營相關的普惠金融,將是商業銀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戰略和轉型方向。
契合數字經濟 探索普惠新路徑
作為國有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一直致力于貫徹和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早在2018年7月份,中信銀行就在總行層面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并下沉到所有的一級分行,2020年又全部推行到二級分行。總行按照“制度、流程、產品、系統、風險、品牌”六統一的原則,負責全行普惠小微貸款統籌管理和頂層設計。
施小純介紹,普惠金融的一級部門成立至今為止,在貸款余額發放、小微企業服務數量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翻番。
經歷高速發展之后,普惠金融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銀行值得思考的方向。施小純認為,普惠金融是商業銀行調整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戰略轉型的重要抓手,因此一定要契合數字經濟發展的發展節奏,保證信貸資金能夠精準滴灌實體經濟,而不能形成信貸資金空轉。
從具體業務策略角度來看,銀行要提高“四化”能力,即業務場景化、風控智能化、獲客批量化、流程自動化。同時,還要轉變原來傳統的對公信貸思維,通過科技賦能的方式試圖解決“敢貸、愿貸、惠貸、能貸”的問題。
基于數字普惠金融落地實施,以及線上化的小微信貸服務創新模式,2019年度,中信銀行普惠金融法人口徑下貸款增速和增量都位列12家股份行首位,并將整體資產質量控制在相對較好的水平。在施小純看來,這其實得益于中信銀行的數字化創新。
數字經濟催生了數字資產,施小純對此提出,要為小微企業編制一張特殊的資產負債表,將數字資產和傳統資產負債表融合,來進行風險把控和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評估,這將是發展普惠金融的一條全新可行路徑。
科技賦能 破局普惠風控難
在今年“六穩”“六保”政策要求下,中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銀行也因此觸達了更多的長尾客戶,從而也對銀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風險控制方面,這也倒逼商業銀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防范風險的發生。
“銀行天生就是經營風險,無論是順周期還是逆周期,都要對風險保持敬畏之心,這是銀行經營的根本。”施小純表示,在今年疫情之下,銀行既不能走訪客戶,也不能現場盡調,無法與高管訪談來判斷高管團隊經營能力和還款意愿。因此在風險控制方面,既要解決老問題,也要解決新問題。
施小純強調,對于操作風險和欺詐風險,其實破局之道都在于“科技賦能”。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可以通過多維數據交叉驗證來識別欺詐風險;通過構建全自動化線上審批機制和模型,大量杜絕“關系貸”“人情貸”,從而杜絕操作風險;通過外部數據和場景數據融合,精準客戶畫像,綜合平衡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把控信用違約和信用風險。
2020年注定讓人難忘,最后,施小純用三個詞對2020年進行總結:擁抱變化,擁抱時代的變化,監管的變化,客戶的變化;敬畏風險,任何時候做任何業務都要秉承敬畏風險的基本原則;久久為功,發展普惠金融需要中長期戰略定力,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沿著創新道路探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