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采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資管新規延期一年到2021年底,但窗口指導了部分表外資產體量很大的銀行,上報2021年底預估不能消化完的老資產規模,最終在協商后會有額度豁免。”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另外一位股份行人士稱,這屬于政策的預留空間,周期較長、最難處理的資產可以一行一策處理,時間放寬到2025年。這樣的話給老資產整改減輕了壓力,更有信心妥善化解風險。
處理不完的是哪些老資產?
“大行基本都有2021年底的豁免額度,部分股份制銀行也有。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
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銀行的資本可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類),監管也曾經多次喊話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進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銀行發行的永續債一部分由銀行理財這類表外資金來認購,因為市場價格低、流動性較低、市場主體的認購意愿不足、投資熱情較弱,有些大行的永續債發行又動輒超過500億,各家銀行的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都會“互抬轎子”去大規模認購,“你來我往”,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但是根據資管新規,理財產品投永續債又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因為永續債不能有明顯贖回安排,也不會有投資人的回售安排,所以無法做到期限匹配。
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傳統理財資產端比較復雜,不單單是一些普通的債券,除了非標之外,還包括大量的產業基金、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上創新產品,這些標的主要投資力量都是銀行理財。這些資產沒有處置的話,在產品中還必須保持一定的發行力度。
上述大行老產品規模超過萬億,占五分之一左右,永續債和優先股還有千億級別,另外還有同業資產,今年底之后,難以消化的“硬骨頭”還有3000億-4000億元的規模。
另外一家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稱,他們銀行標準化產品占比較高,其他很多資產可以通過發行新產品承接、產品自然到期來消化,今年年底還剩1000億左右的“硬骨頭”。
如果等到這些“硬骨頭”資產自然到期,還需要十幾年,并不是5年后能解決的。至于到時候可能的解決方案,有銀行資管人士認為,回表難度較大,表內外業務已經隔離,最終可能會由理財子公司的自營資金去承接。
最終期限并不意味著無作為
但即使期限放寬至2025年,并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可以無視監管規則,無限度拖延時間,不積極整改。
正如在資管新規延期一年的消息釋放前夕,央行原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曾經指出:“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制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的。”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當時也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范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周學東還坦言,老的資管產品的壓降也是不容易的。過去很多金融機構愿意做資管,是因為可以規避很多的監管,不用繳存款準備金,也不需要提取壞賬撥備,成本很低,賬目上收益率顯得很高。
在上述發言之后,7月31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范發展。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同時,該負責人也指出過渡期也不宜延長過多,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其實這次監管與各家理財子公司“一行一策”的協商,也是資管新規延期政策的應有之義。政策安排主要內容是“適當延長+個案處理”。 到2021年底,資管新規原則上將不再延長過渡期,有關金融機構如未完成則會被個案處理。央行表示,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并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央行數據顯示,非標準化債權規模持續減少,5月末資管產品投資的非標準化的債權類資產規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個百分點,資管產品的風險整體上在進一步收斂。
值得注意的是,銀保監會近日以工作論文的形式在官網發布了《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可以算是近年來最為權威、系統的關于的全國影子銀行的論述。
報告中承認,影子銀行是金融中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之所以在金融體系中擁有一席之地,是雙重因素結合的產物。一方面是因為銀行體系無法徹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滿足了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同時,報告也強調影子銀行是套利行為驅使的產物,具有天使與魔鬼的兩重性,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就是魔鬼。
銀保監會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影子銀行統計監測體系和認定標準,厘清了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和業務分布。但影子銀行橫跨不同行業,數據不完整、口徑不一致和重復計算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必須繼續大力完善統計監測,同時要嚴防反彈回潮。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設立“禁區”,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結構復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以及假創新和偽創新行為等。此外,還要建立風險隔離,建立相應的防火墻。完善監管制度,慎重開展綜合經營。
報告顯示,我國從2017年初開始集中整治,影子銀行規模從歷史高位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銀行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100.4萬億元的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影子銀行占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達37個百分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