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信用債違約影響,11月人民幣貸款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12月9日,央行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43萬億元,大幅超過10月份,創歷年11月同期人民幣貸款新增規模新高。
不過,因永煤信用違約事件沖擊,企業債券融資反季節性回落拖累社會融資規模。11月社融存量增速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為一年來首次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人士較為一致預期,隨著經濟數據復蘇,信貸增速或將觸頂,社會融資規模也將見到拐點。
此外,業內人士預期,央行將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逆回購+MLF”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11月貸款創同期新高
12月9日,央行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43萬億元,同比多增456億元。大幅超過10月份人民幣貸款6898億元的新增規模,創歷年11月同期人民幣貸款新增規模新高。
11月貸款增加,與預期大致相符,主要是以實體企業中長期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增加較多。
據央行數據,分部門看,家庭部門仍在加杠桿。11月份,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34億元,以個人消費為主的住戶部門貸款短期貸款增加2486億元,以個人住房按揭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增加5049億元。
實體企業貸款也大幅增加。11月份,企(事)業單位貸款短期貸款增加73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887億元,票據融資增加80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042億元。
海通宏觀認為,居民短貸多增344億元,中長貸同比繼續多增360億元,對應著11月各口徑地產銷量增速的普遍回升。企業貸款增加7812億元,同比多增約1000億元,其中企業短貸同比少增900億元,中長貸則多增1680億元,制造業投資的持續恢復和出口的高增繼續支撐企業投資高景氣度。
今年11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長21.1%,創下2018年2月以來最高增速;貿易順差為754.2億美元,同比增加102.9%,創下紀錄新高。
從微觀數據看,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11月份,納入統計的25家挖掘機制造企業共銷售各類挖掘機32236臺,同比增長66.9%;其中國內銷售28833臺,同比增長68%。
不過,有業內人士亦認為,信貸增速或將觸頂,未來或將回落。
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預計帶動2020年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20萬億元左右,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過30萬億元。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高于去年,金融對實體經濟保持了較強的支持力度。
信用違約拖累社融
根據央行初步統計,2020年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1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億元,較上月明顯回落。
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回落的原因,是受信用債違約影響,企業債券凈融資大幅減少。
11月,企業債券凈融資862億元,同比少2468億元。“主因永煤信用違約事件沖擊,反季節性回落形成拖累”,海通宏觀認為。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從永煤違約次日(11月11日)至今,取消發行的信用債數量約80只,涉及計劃發行規模約972.20億。可供對比的是,此前9月、10月取消/推遲發行的信用債規模分別為571億、332億。
與之對比,11月份,政府債券凈融資4000億元,較上月繼續減少,但同比仍多增2284億元;對實體發放人民幣貸款1.53萬億元,同比多增1676億元,貢獻次之。
11月,反映企業活期存款的M1同比錄得10%,較上月繼續上行0.9個百分點,企業生產積極性繼續提升;廣義貨幣M2同比回升0.2個百分點至10.7%,11月財政存款減少1857億元,或意味著財政支出有所提速。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社融增速見頂回落,主因企業債券和非標融資拖累、政府債券貢獻也在下降,信用“收縮”通道已然開啟。11月社融存量增速13.6%、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為一年來首次回落。企業債券和非標融資的加速,或與信用違約沖擊、防風險加強等有關。
他認為,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通道已然打開,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政府行為對信用環境的拉動趨于減弱,及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下非標的加速收縮等,是影響信用“收縮”的主要邏輯。中性情景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或將回落至10%左右。
海通宏觀認為,雖然對實體的信貸投放早已回歸正常,但政府融資增長依然較快,是社融的主要支撐。
據測算,12月仍有約6000億政府債需要發行,而去年同期基數較低,預計12月社融增速有望再度回升,達到高點,趨勢性向下的拐點可能需要等到明年1月。
短期來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仍有望延續。一方面,當前經濟還未回到潛在增速水平,通脹也仍在低位;另一方面,三季度貨政報告也指出貨幣政策已回歸中性,要保持不讓市場缺錢,也不搞“大水漫灌”的狀態。
“雙通縮”如何影響貨幣政策
在貨幣數據發布的同日,1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通脹數據,CPI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1.5%,這被業內稱為“雙通縮”。
總體來看,CPI受豬肉價格拖累由漲轉跌,非食品CPI十余年來首次降至負區間,國內通縮壓力加大。
“雙通縮”是否會影響貨幣政策正常化,業內有所分化。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非食品價格的低迷反映出近期內需改善對價格指標的傳導仍不明顯,國內通縮壓力比預想的更為明顯。預計CPI、PPI負增長的態勢或延續至明年一季度,此后PPI有望率先走出通縮區間、回歸正增長。對于當前貨幣政策而言,物價仍非主要考量因素。
海通宏觀認為,11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PPI同比降幅明顯收窄;而CPI同比轉負,不僅僅受到豬肉價格的拖累,非食品和服務業CPI依然偏弱。CPI和PPI走勢的分化,反映貨幣流向地產基建領域,帶動經濟反彈,而居民收入受到疫情影響,增速明顯走弱,消費能力受到限制。
其預計后續PPI同比將進入持續回升通道。一方面,我國制造業投資持續恢復,地產基建投資處于高位,支撐工業品價格;另一方面,海外疫苗落地進度加快,風險偏好提升,后續主要發達國家需求很可能出現復蘇“共振”。
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雖然11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負增長區間,但據此判斷經濟陷入通縮缺乏依據。核心CPI同比增長0.5%,已經連續5個月持平于這一增速,說明疫情沖擊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較為平穩。PPI修復趨勢日漸明朗,有助于改善企業利潤,提振市場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他認為,我國不存在通貨緊縮基礎,CPI負增長主要是基數效應疊加食品價格回落所致,不宜過度解讀。臨近年末,跨年資金需求旺盛,預計央行將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逆回購+MLF”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與經濟基本面相適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