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提高科創企業金融需求的響應速度。
12月3日,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上,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劉連舸表示,在經濟進入新階段后,隨著一些要素紅利優勢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當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在外需明顯放緩的背景下內需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
劉連舸說,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中國金融業要繼續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助力供給側結構改革與調整,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更好地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金融力量。
首先,以創新為引領打造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劉連舸表示,金融業要圍繞科創企業融資中的痛點優化金融供給,轉變風控理念形成跨市場全周期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制訂更符合科創企業發展規律的融資體系,形成風險投資資本市場、銀行創新型信貸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完善覆蓋企業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安排,順應科技與金融加速融合的趨勢,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新型技術的應用,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提高科創企業金融需求的響應速度。
第二,疏通內循環的堵點,實現經濟協同發展。劉連舸稱,金融業按照產業協調、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的內在要求,不斷助力疏通內循環體系完善,順應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構趨勢,加大對高端制造業、數字經濟、新基建新能源領域的支持力度,為我國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創造條件。把握養老、醫療、旅游等行業的發展潛力,加快場景生態建設,并開發與消費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相適應的產品與服務,加強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自2007年首只綠色債券發行,全球綠色債券已經發行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發揮了全球綠色債券市場主力軍的作用,截至上半年,我國綠色債券的存量規模達1.2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以中行為例,自2016年7月中行在境外發行第一筆綠色債券以來,目前已累計發行7期,總規模約為83億美元等值。
在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劉連舸認為,后疫情時代加快綠色發展已逐步形成全球共識,金融機構要充分踐行社會責任,加快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豐富綠色金融產品供給,綜合利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更環保低碳的領域;另一方面按照聯合國提出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加強中國參與綠色金融、社會環境、公司治理等金融規則的制訂,促進全球治理邁上新臺階,充分發揮綠色發展外溢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