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履新之后首次發表公開演講。
劉桂平表示,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越開放的領域,越有競爭力;越不開放的領域,越容易落后,越容易積聚風險。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邊萬莉
編 輯丨周鵬峰 黎雨桐
部分內容來自 公開信息
建設銀行11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調動,劉桂平先生已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提出辭呈,辭去本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以及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目前,央行官網“領導班子”一欄顯示,劉桂平在央行副行長中排名第四。
11月28日,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央行副行長劉桂平發表了題為“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新發展格局”的主旨演講。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劉桂平辭去建設銀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之后,出任央行副行長的首次公開演講。
他表示,近日中國等15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彰顯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是加快構建雙循環的重要舉措,是對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的有力回擊。
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開放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桂平表示,從我國當前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看,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循環的相互促進作用。
從國際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未來我國外部發展環境將更加復雜。近年來民粹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升級、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實際上反映了那些無力解決國內結構性問題而試圖向國際轉移矛盾的“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心態。近日,中國等15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彰顯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是加快構建雙循環的重要舉措,是對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的有力回擊。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可為國內企業發展集聚更多資源、提供更大空間,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越開放的領域,越有競爭力;越不開放的領域,越容易落后,越容易積聚風險。擴大金融業開放將為中國金融業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中國金融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和更加健康的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動能。
劉桂平指出,可通過高水平開放引進更多國內外優質金融資源參與國內大循環;通過金融開放為經濟主體參與國際循環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通過高水平開放推動金融改革向縱深推進,提升金融體系發展質量和風險應對能力。
在他看來,擴大金融開放,有利于引入多元化經營模式、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借鑒吸收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性安排,促進合理競爭,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經營效能;有利于向國際高標準看齊,完善金融監管和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擴大開放,提高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善外部監管和約束,從根本上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自主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
今年以來,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后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等外資金融機構已實現對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的控股,美國運通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的合資公司取得了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中,中國債券已先后納入彭博巴克萊和摩根大通指數,納入富時羅素指數也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外資投資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增強。
劉桂平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會同相關部門,遵循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自主開放。
一是推動金融業系統化、制度化開放。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發揮內外資金融機構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作用,為參與內外循環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在維護和倡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礎上,通過促進規則變革和優化制度供給安排,形成能夠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金融開放新體制。
二是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國家發展戰略為突破口,順應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按照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擴大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投資境內債券和股票,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安排,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
三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進一步優化人民幣跨境使用支持政策,增強人民幣在對外貿易、投融資、金融市場交易等方面的吸引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市場建設和對外開放。深化貨幣合作,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和人民幣清算行安排,提高人民幣清算效率。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四是促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主體框架,大力推動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間。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開放、多元、市場化投融資體系,提高“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水平。
五是完善與全面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協同推進金融業開放、人民幣可自由使用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建設更寬領域的金融安全網,夯實風險防控的體制機制基礎。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加強行為監管,防范跨境資本流動系統性風險。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防范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傳遞。廣泛應用高新技術提升監管效率和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本期編輯 黎雨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