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新金融 新基建 新安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
我國金融業在科技驅動下,正向移動化、網絡化、場景化和智能化的更高階段發展,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健全,金融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同時金融安全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
對于如何面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在陸書春看來,下一步政產學研各方需要繼續本著趨利避害,規范發展的原則,順應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趨勢,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并重,建議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堅守初心使命。始終要把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金融安全作為金融科技創新不可逾越的紅線,在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金融科技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運用技術手段,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助力金融機構為小微、三農、低收入群體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的特殊群體提供更多價格合理、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2、平衡創新監管。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應用,有序拓展應用的機構、業務和技術覆蓋范圍,將更多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領域的金融科技創新納入測試范圍。在現有金融標準體系框架下,繼續豐富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安全、風險防范等標準規則的供給,加快布局5G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相關標準研制,為金融科技創新活動明確邊界,劃定跑道。
3、發展監管科技。加快完善金融科技創新風險監控規程、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增強數字化監管科技手段,加強信息披露、風險監控等過程性監管,優化金融監管流程,提升效能,使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始終做到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同時注重發揮行業自律組織再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統計、風險監測、信息共享、標準研制、風險提示、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作用,搭建監管和市場有效溝通的渠道和橋梁。配合支撐各項監管手段逐步落地。
4、促進多元治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加強金融科技制度、規范建設,將金融科技活動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貫徹落實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的基本要求,加快形成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長效管理機制,發揮行業自律組織貼近市場優勢,形成對行政監管的有利配合和支撐。從業機構要不斷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加快培育合規文化,切實加強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有獎舉報等正向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加金融治理的積極性。
陸書春表示,通過上述綜合措施,加快形成法制約束、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內控、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多元治理體系,共筑金融安全防火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