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四季度,處置不良資產成為銀行工作重點之一。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了解到,近期部分銀行公告核銷不良貸款;多家銀行在不同產權交易所批量轉讓不良資產;部分中小銀行召開內部不良貸款清收相關工作會議;還有部分農商行選擇通過定增“搭售”不良資產進行風險化解工作。
在不良資產加快處置的過程中,處置方式是否合規問題也受到監管重視。11月10日,貴州銀保監局披露針對貴陽農商行多項違規行為開出22張罰單,其中亦包括多項違規處置不良資產的行為。
據記者統計,今年四季度以來,截至11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共披露21起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違規問題。除貴陽農商行外,還涉及12家銀行。
另據日前上市銀行三季報披露,6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較2019年年末有所上升。此外,中小銀行中也多有不良貸款率上升或不良貸款余額增加的情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四季度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將進入“快車道”。
多措并舉 不良處置料加速
11月10日,銀保監會通報2020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顯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余額為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96%,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
11月6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近三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5.8萬億元,超過之前8年處置額的總和。此外,報告指出要繼續有序處置重點機構風險,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穩健性。
在此背景下,記者注意到近期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密集且形式多樣化。例如,最近各地產權交易所公布的掛牌信息顯示,多家銀行以打包轉讓債權的形式處置不良資產,包括廣州銀行、青島銀行(002948,股吧)、濟南農商行等。日前在新三板掛牌的客家銀行和在H股上市的瀘州銀行均公告披露了不良貸款核銷情況。
此外,還有部分農商行或村鎮銀行通過定增“搭配”不良資產的方式消化不良資產。如11月6日,河北安國農商行定向發行說明書顯示,該行本次定增股票發行價格為人民幣1.00元/股,定向發行對象在認購股份的同時,需另行支付1.00元/股用于購買不良資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銀行對不良資產的處置,仍以直接催收、走法律訴訟程序以及批量轉讓等方式為主。不過,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銀行讓利實體經濟,部分銀行不良資產有所增加,臨近年末核銷的任務也較大。
“主要是轉讓出表、核銷損失等。今年開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壓力逐漸增大。難點在于供過于求,太多的不良資產找不到足量的接手方。”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向記者表示。
“今年不良資產包較以往多,選擇余地大,價格可能會進一步走低。”一位地方AMC人士表示,“不過行業還未到飽和狀態,很多銀行并沒有大量轉讓不良資產,優質銀行不良資產仍比較搶手。”
華北某城商行中層管理人士告訴記者:“接近年末,不良資產清收工作任務較重,其所在的銀行已經召開了相關會議,部署處置不良資產的任務目標等,貸后管理工作任務也加重了。”
此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今年全年預計銀行業要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而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同比增加3414億元;新提取貸款損失準備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
警惕違規處置不良資產風險
11月10日,貴州銀保監局披露針對貴陽農商行多項違規行為開出的22張罰單,其中不乏“掩蓋不良資產”“通過同業投資承接本行不良資產”“批量轉讓不良債權資產包的首付款比例不符合規定”等違規行為。
針對監管的處罰,記者從貴陽農商行獲悉:“本次監管部門公布對我行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處罰信息,是對我行自2011年11月改制以來至2018年前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及經營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后形成的處罰決定。針對存在問題,我行成立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部署,制定整改方案,召開監管意見學習會、整改專題剖析會,實行問題清單管理,明確整改方向和責任分工,深入分析問題根源和內控薄弱環節。截至目前,我行已完成大部分問題的整改,其他問題也正在積極整改中。”
類似處罰信息的公布體現了監管部門對銀行不良處置合規性的重視。記者梳理銀保監會官網第四季度以來公布的罰單了解到,監管部門較為關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的以下違規行為:不良資產虛假出表、利用擔保類表外業務變更延緩風險暴露、違反關聯交易管理規定向關聯人發放貸款形成不良且違規核銷、掩蓋資產質量真實性、違規轉讓不良資產、以續貸形式掩蓋貸款風險狀況等。
其中不良資產虛假出表問題頻被指出。前述城商行中層管理人士表示:“銀行通過券商或信托資管計劃等通道包裝本行不良資產,制作信貸資產包,同時利用本行資金或者委托其他機構出資但本行出具兜底協議,實現表面上的不良資產打包處置,使不良資產偽裝出表,從而達到調節本行不良指標的目的。”
程宇表示:“虛假出表在表面上看使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但風險暴發時實際損失又會轉回表內,使得資本不充足、杠桿率過高,嚴重可能會引發銀行破產,形成系統性風險。”
“監管層如此看重合規性,也正是因此。杠桿率指標是如今監管層的核心監管原則,做實杠桿率,是監管的基石。所以,銀行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置必須合規。”程宇認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