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舉行。在“財富管理主題論壇”上,恒生銀行(中國)副行長秦宜在主題演講中表示,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使得我們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在這個新時代下,多元化財富管理布局尤為重要,財富管理也需要堅持創新、多元布局,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秦宜表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達到了中等國家的水平,而從2012年起,存款在資產配置的比例中逐漸下降了,被其他的財產品所取代。我國的居民對于更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不斷的提升。截止到2018年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居民個人可投資資產構成占比中達到了16%,僅次于存款。理財產品從2013-2018年的規模增長也實現了年復合增長率29%。
“作為一家外資銀行,我們注意到中國高凈值人群的快速崛起,他們對于穩健理財的需求也是在快速上升的。從我們對高凈值人才的理財分析來看,不難發現位居前三大痛點,分別一是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二是對于投資目標爆雷的擔憂,三是他們沒有辦法判斷合適的投資時機。”
秦宜表示,“當然對于這部分高凈值人群而言,沒有時間去打理他們的資產也是一個問題,需要通過專業的團隊為他們打理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的目標。此外,高凈值人群歷來親睞于穩健的理財產品,相對均衡的資產配置方案,我們發現流動性高、固收類的銀行理財以及具有傳統的保險和信托類產品也是深受他們的喜愛。”
另一方面,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和金融開放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理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其中,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資管市場的一支生力軍,改變了資本市場的格局,在大資管市場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恒生中國也在積極的探索研究與優秀的中資合作伙伴建立理財子的可行性,共同探索新形勢下中國資管業務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秦宜表示。
那么,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恒生銀行作為一家外資銀行,其優勢有哪些?
秦宜分析稱,一是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隨著國內高凈值人群對于境外投資的日益重視,中國居民對投向海外的金融產品的配置需求日益凸顯,在中國內地超過50%的高凈值人群持有境外的投資,并且以持有境外投資的高凈值客戶群當中,近60%的客戶表示未來將增持外資的投資部分。并且在我們服務的這部分細分客戶群體中,他們有明顯的跨境需求,在滿足其跨境需求賬戶的同時,也需要確保為他們提供兩邊賬戶資本的增值和保值服務。外資行在這個方面能夠很好的對接客戶多元化的需求。
二是實現資產的環球配置。在分散風險、優化資產配置方面,投資者可以通過跨境金融產品進行全球化的投資和資產配置,有效分散了單個市場和單個投資標的系統性的投資風險,有助于提高經風險調整后的投資回報率。
三是豐富的跨境經驗。外資行通常依賴于母行及其環球資源,積累豐富海外市場的投資經驗,以恒生中國為例,我們依托于香港母下旗下的投資,提供了代客理財、港股通等業務,恒生指數基金通過母行進行管理的基金,當屬香港市場的龍頭指數基金。恒生銀行目前管理的基金也已達到香港基金市場份額的16%。
此外,秦宜還指出,作為一家資深的港資銀行,布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財富管理業務,也將是未來的戰略重點。
“恒生銀行已與嘉實基金(博客,微博)強強聯手,分別發行了追蹤滬深300指數和恒生中國國企指數的基金。除此之外,恒生香港旗下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中國平安(601318)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合作,于今年8月發行了首只聯合品牌的基金,恒生亞洲平安收益基金,該基金也是我們積極備案跨境理財通產品橫向產品的里程碑。而9月,恒生率先推出了掛鉤恒生科技指數ETF的保本理財產品,恒生科技指數被譽為香港納斯達克指數,恒生中國這款產品是目前市場上首批掛鉤該標的的產品,令內地投資者第一時間參與追蹤恒生科技指數的投資中去,為北向通做好了積極的準備。”秦宜說。
在財富管理的產品創新和資產配置方面,秦宜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首先,我認為需要強化對于資產配置服務方面的能力,增加對于各類產品的滲透率,通過更多元化的產品,優化投資組合,降低投資者對于單一市場配置的比重,鼓勵資產配置的國際化。同時在這一過程當中,外資行利用自身的優勢和跨境理財的先行者身份,做好國內客戶的教育者投資,也是勢在必行的。”秦宜表示。
其次,堅持創新,建立更差異化,更完善的產品線,滿足客戶對于跨境資產配置的需求。我想在這一點上外資行未來可以通過引入新的跨境投資產品,包括QDLP、QDLE,以及剛剛提到跨境理財通向下如何完善北向通的理財產品,在產品的廣度上希望能夠發揮理財子的功能,做到產品線的全覆蓋,國內國際市場的全覆蓋,在產品的精度上能夠針對細分客群,以定制化的理財方案取勝。
最后,多方位渠道建設。需要完善客群的管理,建立全面的渠道建設,持續建設渠道客群,保持渠道的暢通和線上線下的相對均衡和全方位覆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