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初TOT(信托的信托)項目“爆雷”以來,四川信托的風險處置就備受市場關注。10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投資者處最新了解到,四川信托近日已通過清收手段入賬31億元現金和23億元資產擬用來開展兌付項目的后續處置工作。就在不久前,四川信托也發布公告透露,近期有三個TOT項目所投底層資產預計收回貨幣資金12.14億元。就在兌付危機尚未解除之時,四川信托也開始不斷通過撤資、退股控股公司進行“自救”。在分析人士看來,對四川信托來說,僅有的方式就是通過資產處置變現,在求穩中進行兌付,但仍需要權衡好兌付時間與兌付金額的問題。
四川信托公告截圖
投資者爆料:年底可能回款40億元-80億元
自今年3月被暫停開展資金池業務、6月四川信托TOT兌付危機正式曝光已過去數月時間,如今項目回款情況如何?10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投資者處最新了解到,四川信托近日已通過清收手段入賬31億元現金和23億元資產,共計54億元資產擬用來開展兌付項目的后續處置工作,但目前23億元資產變現結果仍未可知。
有相關投資者代表在參加四川信托內部交流會時得到反饋,四川信托方面向投資者提到,年底可能會回款40億元-80億元,但目前該公司仍將TOT底層資產作為一個整體,并未開始兌付,正在等待監管定性,待統一兌付方案出臺以后才能正常兌付。另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四川信托后期有可能要出整體兌付方案,但具體時間點暫無明確。
從TOT項目清收處置工作的主要手段來看,四川信托主要采取加強向融資方催收,推動項目重組、資產轉讓、訴訟清收、抵債資產變現等工作。10月23日,四川信托也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截至10月20日,TOT項目賬戶資金余額10.7億元,較9月1日通報新增現金回款1.7億元。截至10月20日,已收回股票、股權、房產等資產對應的項目規模23.37億元,下一步將加快推動資產處置變現。四川信托還透露,近期有三個TOT項目所投底層資產預計收回貨幣資金12.14億元。
據四川信托此前披露的數據,截至2020年7月31日,該公司TOT項目存續規模達251.60億元,如果按照投資者所述年底回款40億元-80億元,依舊還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分析認為,“四川信托披露的清收進展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還是比較迅速,且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項目做了提前結束的安排。如果能按目前的效率推進,該兌付方案實施可能性是很大的,按照之前的情況至少還需要1年時間,整體能在1-2年解決都是很好的情況。”
由于處置進程緩慢,已有大多數投資者選擇“骨折”出局,一位投資者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稱,一般情況下,信托公司逾期兌付的處置往往需要數年時間,現在有很多投資金額不高的客戶基本處于放棄狀態。
兌付進展艱難
頻頻撤資退股成常態
資料顯示,四川信托于2010年11月29日正式開業,公司注冊資本35億元,共有10家股東,包括四川省內外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等。自曝出負面新聞以來,四川信托就開始不斷撤資、退出控股公司以緩解危機。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四川信托已撤資、退股的公司已超過10家,多以房地產公司居多,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此前四川信托共有166條對外投資信息,截至目前減少至91條。
最新的一起撤資信息來自10月16日,四川信托撤出對外投資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置合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置合企管”),退出前持股數額為2650.8萬元,持股比例99.81%。本次變更前,置合企管由四川信托和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達翎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翎投資”)共同持股。變更后,四川信托和達翎投資退出置合企管,置合企管現由黃華和黃克衍共同持股,實控人由四川信托轉變為黃華。
欲增資“補血”自救的四川信托也慘遭大股東“拋棄”。7月28日,宏達股份(600331,股吧)發布公告稱,放棄對四川信托的增資,并同意四川信托引入符合條件的戰略投資者,按照增資價格對四川信托進行增資。宏達股份還在公告中透露了一條重要信息,關聯方宏達集團也放棄了對四川信托進行增資。從股權結構來看,宏達集團為四川信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32.0388%,宏達股份持股比例22.1605%,二者共計持有四川信托54.1993%的股份。
頻繁退出公司的股權,但自身卻沒有股東愿意增資。一位信托行業觀察人士表示,這只是股東在目前狀態下的理性選擇,該動作對于四川信托來說是中性的,只有待事態更加明朗化,新的實控人入主,股東結構才會有變化。
資產清收為重點
時間、金額問題需權衡
今年以來,信托行業風險頻發,相比之下,自身問題較多的信托公司也會在兌付之路上走得更久。對四川信托來說,在自身風險尚未解除的情況下,只有集中力量加強清收,全面全力配合監管督導才是正確的選擇。四川信托也在10月23日的公告中強調,“將底層資產的清收作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實際情況逐一制定方案,落實責任,進一步加大人員投入,加快推動資產處置變現”。
一位信托行業觀察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四川信托自身風險較大,信托牌照吸引力下降,原股東更沒動力增資,對四川信托來說,目前僅有的方式就是通過資產處置變現,在求穩中進行兌付。
“對四川信托來說,針對原實控人該問責的問責、該變現資產的積極變現就是有效的推進方式。這里需要權衡的是兌付時間與兌付金額的問題,既要既要快速又要盡量保證足值變現往往是實際操作中面臨的難題,只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權衡,公開透明處置過程,開誠布公才能更有效的獲得投資者認可。”廖鶴凱說道。對后續“自救”計劃、兌付項目處置方案進展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多次撥打四川信托年報中聯系電話試圖采訪,但都無人接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