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創新“剛性門檻”,強調監管審慎性。
10月22日晚,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2020金融街(000402,股吧)論壇年會舉辦的“金融街之聲”專場活動上發布《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白皮書,對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實踐進行了階段性總結。
監管框架含30多項的監管規則
李偉稱,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通過借鑒巴塞爾協議等國際監管的框架,結合我國的實際,研究設計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組織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在總結創新試點經驗基礎上,制定了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測試規范等等,一共有30多項的監管規則,建設了統一的管理服務平臺,打造了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創新監管工具。
李偉介紹稱,創新監管工具的設計思路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剛性底線,以現行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基礎規范性文件等為準繩,明確守正創新紅線;二是柔性邊界,運用信息披露、公眾監管等柔性監管方式,讓金融消費者能夠參與到金融科技的治理,營造適度寬松的發展環境;三是創新空間,在守住安全底線基礎上,給真正有價值的創新預留足空間。
監管理念主要包括:摒棄“一刀切”簡單模式,增強監管包容性;二是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困局,提高監管適用性;引入“多元聯動”公眾監督機制,提升監管有效性;設置創新“剛性門檻”,強調監管審慎性。“從業務上,嚴防打著金融科技旗號從事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這樣的違法犯罪活動。從技術方面,明確風險的底線和安全的標準,保障真正有價值的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得到充分的測試和迭代完善。”李偉如此解釋設置創新“剛性門檻”的原因。
李偉表示,創新監管工具希望能夠充分的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打造機構自治、公共監督、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四位一體的金融科技治理體系。
引入創新輔導機制
在運行機制方面,主要包含安全管理機制和創新服務機制。
為了摸清金融服務運行的狀況,創新的風險,創新監管工具建立了涵蓋創新應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的機制。通過事前審慎把關,事中動態監控,事后綜合評估這樣一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的機制,來保障創新的安全、管理,防范一些風險的外溢。
在創新服務方面,主要有四大塊。
一是試錯容錯空間。營造“允許出錯、及時糾錯、快速改錯”的創新氛圍,構建具有“容錯”能力的測試空間。
李偉解釋稱,因為要創新肯定就是要有一定的出錯概率,是允許試錯的,在這監管沙盒封閉的環境里,有問題要及時迭代改正,支持創新主體在風險可控的真實市場環境中大膽創新測試。
二是政產用對接。發揮“一端連市場、一端連政府、一端連用戶”優勢,協同賦能金融科技創新發展。
三是創新成果轉化。通過標準化手段增強創新生命力,搭建展示平臺提升創新影響力,強化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創新轉化成本。
四是開展創新輔導。引入合作關系分析法(CRA)、數據流式分析法(DFA)、資金鏈式分析法(CCA),提升安全與普惠水平。
李偉著重闡述了創新輔導理念,輔導機制來源于央行去英國學習監管沙盒時發現,他們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創新者有創新的思路時,監管部門會投入一定的人力去幫助創新者完善其創新項目。“我覺得這個非常人性非常好,所以在我們這個機制里面也引進了這樣的一個做法,構建輔導優化的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專業化的監管服務支撐。”
2019年12月,人民銀行批復同意在北京市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目前已有兩批共計17個試點應用正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