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蔚然成風,如何實踐落地是更為現實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是國內較早推行ESG投資的學術智庫,在綠金院近日舉辦的2020年會上,王遙院長對綠色金融和ESG投資的共生現狀作出專業解讀。
破題:從白紙到畫卷
所謂ESG投資,即關注企業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非財務方面的績效。多項研究表明,ESG投資有助于收益改善和風險控制。
2015年通常被視為國內綠色金融發展元年,彼時ESG投資還是新鮮事物,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處境。王遙所在的中財大綠金院眼光超前,于2016年率先開展ESG相關研究。
在王遙看來,如今業內對ESG理念的認知已經有了明顯增強,預計在1-2年后,ESG投資將在國內成為主流。
“我們在走訪企業時發現,其實一些企業對ESG有所了解,也表示認同,但企業還是處于觀望態度,也會擔心過多的信息披露會不會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王遙稱。
ESG理念的認知加深首先體現在信息披露上,主要得益于信息披露的“基礎建設”在日漸完善。在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到要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王遙認為,這與ESG的內涵一脈相承,隨著強制信息披露等“剛性約束“力度提升,企業會逐漸意識到要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方面提升自我要求。
事實上,企業普遍的認知還停留在“做不做”的層面,并未意識到提升ESG績效勢在必行。王遙對此解釋道:“ESG不只是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是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納入具體的決策過程中去。”
更為可喜的是,ESG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與國內大力推行的綠色金融不謀而合。如今構建更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被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主要金融機構已將ESG納入到研究和投資決策體系中,并且積極支持綠色項目融資。
不過,當下綠色金融的推進主要由大企業和大項目驅動,實現“遍地開花”的美好愿景還需要時間。
在王遙看來,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政策環境優勢,能夠自上而下進行強有力的推動,并在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和政府協同方面取得了成果,接下來就要看具體試點實踐的地方層面交出怎樣的答卷。
起航:錨定綠色未來
綠色金融的痛點之一在于“精準識綠”,發現優質的綠色項目需要一雙“慧眼“。
“人們通常認為綠色項目周期長,收益低,風險高,其實不然。“在王遙看來,商機無處不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好項目,最重要的綠色產業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這本身就意味著會帶來更高且可持續的回報率,更何況根據商業銀行的統計,綠色項目的不良貸款率通常更低。
“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一些環保類型的企業出現問題是由于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的斷裂,或是在公司治理上出現了問題,但這并不是因為它們是環保產業,應該結合實際做具體分析。“王遙稱。
ESG的內涵更加寬泛,為綠色金融的推進提供了更多可選項。王遙認為,尋找優質項目不應只是停留在《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中的六大綠色產業,尤其是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對于存量的“兩高一剩”企業也無法做到“一刀切”,事實上運用ESG的理念可以約束企業提升治理水平和環境表現,讓企業變得更綠。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中小銀行在綠色金融實踐中異軍突起。王遙提到,中小銀行“船小好調頭”,一旦接受了ESG的理念,就能迅速進行戰略優化、業務調整和能力建設。不過,和國有大行相比,中小銀行業務體量有限,從綠色普惠的角度切入也是一種思路,這也能鼓勵中小企業乃至公眾參與進來。
2020年非比尋常,疫情成為擾動全球經濟秩序的“黑天鵝“事件。痛定思痛之后,“綠色復蘇“的呼聲漸長。針對今年出臺的大量刺激性政策,有觀點提及,在國內幾個省份公布的新一輪投資計劃中,綠色項目所占比重沒有明顯提高。但從近期的政策導向上看,”綠色復蘇“已經提上議程。
9月22日,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對碳減排的決心。
在王遙看來,兩個目標將深度融入”十四五“規劃當中,未來各地發展都將和“綠色復蘇”保持協同,目前看來,環保約束完全沒有放松,說明綠色發展已經達成共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