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人民銀行決定建立支付機構行業保障基金,并據此起草了《非銀行支付機構行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019年1月起,支付機構向人民銀行全額交存客戶備付金。備付金集中存管可以有效遏制資金挪用風險,但不能杜絕支付機構經營過程中出現的虛假商戶和虛假交易,也無法完全避免非法交易平臺傳染給支付機構引發的資金風險。”人民銀行表示。
人民銀行還稱,支付機構服務數億客戶,涉及客戶備付金達1.5萬億元。設立基金,并通過《辦法》規范其運行,確保支付機構遭遇風險事件出現備付金缺口時,最大限度減低對其客戶的影響,維護金融穩定。
《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支付機構行業保障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是指按照本辦法規定籌集形成的,用于化解和處置因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缺口導致的行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資金。
基金規模10億元,從清算保證金利息中計提
《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人民銀行負責監督基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負責監督基金管理人,并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委托中國人民銀行所屬或主管的非營利性質的行業自律組織作為基金管理人。
對此,支付產業網創始人劉剛認為,基金管理人應該是指中國支付清算協會。
《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基金來源主要為清算保證金利息按比例劃入基金,計提比例按照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結果確定,區間為9.5%至12%,通過實行差別計提比率的方式引導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支付業務;其他來源為參與清算財產分配獲得的受償資金、社會捐贈、基金投資收益與其他合法來源;同時規定基金應專戶管理。
第七條(支付機構清算保證金利息劃轉比例)稱,支付機構將全部客戶備付金作為其清算保證金。中國人民銀行按季度計提支付機構清算保證金利息劃入基金。計提清算保證金利息將超過10億元時,應當調整計提比例確保本次計提后基金規模達到10億元。
今年初,財新報道稱,人民銀行已決定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以0.35%的年利率按季結息,并從中計提10%作為非銀行支付行業保障基金。
不過,根據《辦法(征求意見稿)》,計提比例按照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結果確定。評定為“A”類的,計提比例為9.5%;評定為“B”類的,計提比例為10%;評定為“C”類的,計提比例為10.5%;評定為“D”類的,計提比例為11%;評定為“E”類的,計提比例為12%。
此外,結合疫情期間監管實踐,《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當基金規模達到上限或支付市場遭受重大突發市場風險或者不可抗力時,暫停計提清算保證金利息劃入基金
實現保值增值,經人民銀行批準可以委托投資
《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基金管理人職責包括籌集、管理、使用基金,全面核查申請使用基金的支付機構風險及財務情況,配合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開展風險處置工作,監測行業風險等職責;同時提出基金獨立核算要求。
在基金資金運用方面,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原則,在確保資產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
基金的資金運用限于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為3級(含)以上的商業銀行存款、中央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債券,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其他高流動性資金運用形式。
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基金管理人可以委托專業的投資管理機構對基金進行投資管理,并對委托投資管理的基金實行第三方托管。基金資金運用產生的收益,納入基金管理。
此外,基金管理人在管理基金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可以按必要性原則從基金中據實列支,年度管理費不超過基金日均余額的2%。
人民銀行為基金兌付方案的審批人
《辦法(征求意見稿)》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可以使用基金用于償付客戶備付金:(一)支付機構被注銷《支付業務許可證》、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時,支付機構或者其他責任主體的資產無法完全彌補客戶備付金缺口的;(二)支付機構出現重大風險且采用各種市場化方式均無法彌補客戶備付金缺口的;(三)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可能嚴重危及社會公共利益和金融穩定的情形。
當出現上述情形需要使用基金時,由住所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與支付機構或者支付機構支付業務退出處置工作組以及基金管理人共同制定備付金兌付方案,明確備付金兌付比例、兌付資金來源及金額、償付方式等,優先保證自然人客戶及中小微特約商戶的合法權益。
支付機構或者支付機構支付業務退出處置工作組根據備付金兌付方案,向基金管理人提出基金使用申請。基金管理人對基金使用申請進行初審后,提出初審意見,與經住所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書面確認的備付金兌付方案一同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后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基金兌付客戶備付金的,對單個客戶實行5000元人民幣最高兌付限額。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支付行業風險狀況等因素調整最高兌付限額。
此外,《辦法(征求意見稿)》設立了監督管理一章,比如,提出基金管理人內控要求,明確基金管理人未履職盡責應承擔相應責任。
(作者:謝水旺 編輯:馬春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