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8期
近年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理念風靡全球,漸成主流。興業銀行在業內率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寓義于利”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商業可持續的ESG實踐之路,為打造“百年興業”提供了強大動力。
ESG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ESG是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簡稱。在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等眾多國際組織的推動下,ESG在全球得到快速傳播。ESG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與我國長期以來推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謀而合,更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深入,ESG理念逐漸得到了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的重視和認可,逐步研究推廣ESG理念。2012年由銀監會發布的《綠色信貸指引》要求銀行機構建立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并公開綠色信貸戰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綠色信貸發展情況,形成了銀行業E與S管理理念的雛形。2020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銀行業機構建立健全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將ESG管理因素納入授信決策全流程,強化ESG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方的交流互動。這是監管層首次明確要求銀行機構將ESG管理從單一風險管理延伸至自身整體經營管理行為,并強調風險管理、授信決策流程、信息披露三大實踐要求,為銀行機構踐行ESG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ESG強調經濟與環境、社會、治理之間平衡發展,提供了一種具備可操作性的可持續發展評估工具,有助于我國銀行業加快從規模銀行向價值銀行轉變,以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ESG推動發展理念轉變。當前,我國銀行業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跨越的重要關口,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ESG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促使銀行能以更高的使命、更長的時間維度、更廣的視野看待企業發展,審視并校準自身發展戰略方向,確保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國家戰略導向和社會民生福祉,尋求規模、質量、效益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效果。
第二,ESG推動發展模式變革。世界綠色發展潮流,浩浩蕩蕩。ESG以環境、社會管理為主要內容,促使銀行更加重視企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非財務指標評估,更加科學合理地排除風險“地雷”甄選業務,推動銀行加快資產結構調整,加快向社會和環境風險相對較低行業轉型,同時通過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向客戶傳導,提升客戶管理風險能力和長期盈利能力,真正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第三,ESG推動競爭力提升。正如ESG是銀行篩選企業合格貸款人的重要依據,ESG信息披露以及管理能力已經成為市場檢驗“好銀行”的重要標尺。有研究顯示,ESG表現出色的企業,其ESG績效和財務績效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性。尤其是ESG強調公司治理的完善,有助于幫助銀行建立健全現代公司治理格局和運作機制,統籌平衡社會責任與盈利責任,平衡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關系,提升銀行可持續競爭力。
ESG的興業特色實踐
本著打造“一流銀行 百年興業”的愿景,興業銀行一直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集團發展戰略的核心,這與ESG的本質一脈相承。2006年率先開拓國內可持續金融先河,2008年首家采納赤道原則,2019年首批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興業銀行敢為人先,在探索綠色金融道路上,進一步思考履行社會責任與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逐漸形成了“寓義于利”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模式,探求實現銀行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的共贏,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理念,走出了一條兼顧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的ESG實踐之路,并獲得世界權威機構的認可。2019年12月,全球最大指數公司明晟(MSCI)將興業銀行2019年MSCI-ESG評級由BBB級上升為A級,晉升國內銀行業最高評級。興業銀行的ESG實踐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征。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率先確立可持續發展治理理念。完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ESG管理的核心,也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2006年以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面對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興業銀行董事會進一步思考利益相關者與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率先提出并確立了“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推動履行銀行社會責任,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的公司治理理念,從源頭上夯實了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決策層面,興業銀行于2007年便成立了社會責任工作領導小組,由一把手親自掛帥,全面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落地實施。如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興業銀行不可動搖的文化基因,深入骨髓,貫穿于銀行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是創新商業模式,探索“寓義于利”實踐之路。ESG并非只是理想化的情懷,還必須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興業銀行從公司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高度思考企業社會責任,并未拘泥于傳統的“創造利潤、納稅捐贈”社會責任思維,而是開創了“寓義于利”的社會責任實踐模式,將履行社會責任與銀行自身業務緊密結合,探求一種可持續的企業與社會共贏的商業模式。其中,綠色金融堪稱興業銀行“寓義于利”最佳實踐樣本。作為國內綠色金融先行者,經過多年創新探索,興業銀行已發展成為涵蓋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等在內的綠色金融集團,綠色金融成為集團重要的大類資產、大類業務,逐漸走出了一條“由綠到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20年6月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23214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25385億元,融資余額11293億元,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所支持的項目可實現在我國境內每年節約標準煤3015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8454萬噸,年節水量41026萬噸。“寓義于利”模式由綠色金融發軔,豐富于銀銀平臺,并隨著業務發展,不斷拓展至養老金融、小微金融、三農金融等普惠金融領域,為銀行業探索形成商業可持續的ESG模式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興業范例。
三是借鑒赤道原則,打造先進ESG風險管理體系。ESG的關鍵在于風險控制。隨著世界經濟向低碳轉型,投資者和消費者對ESG相關問題日益關注,全球銀行越來越多地將ESG因素納入其風險管理框架之中。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參照赤道原則這一國際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黃金準則”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了從決策到執行、從制度到流程、從能力建設到信息披露等全面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正是依托這一先進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近年來,興業銀行綠色金融融資余額和客戶數均實現了近3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但綠色信貸不良率約為銀行平均資產不良率的四分之一,保持了較高的資產質量。
四是強化信息披露,構建特色ESG指標體系。做好信息披露是ESG的重要基礎和應有之義。當前中國銀行機構的ESG信息披露水平與發達國家金融同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興業銀行在這方面起步較早,自2009年發布銀行業首份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來,已連續11年不間斷對外披露ESG信息,信息披露的詳實程度超過行業平均水平。2017年,在第9次中英經濟財經對話上,興業銀行作為首批10家試點金融機構之一參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在ESG披露指標設計上,興業銀行綜合參考國內外主流ESG指標體系,結合我國實際和自身特點構建ESG指標體系。在興業銀行新一輪五年規劃中,已經將ESG規劃作為全行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立具有興業特色的ESG三級指標體系,充分發揮ESG對全行經營管理的“導航”作用,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與時俱進。
打造銀行業ESG生態體系正當其時
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潮流,我國銀行機構逐漸參與到ESG相關建設中,ESG表現逐步提升,但與國際先進同業相比,行業內尚未形成與ESG相適配的“基礎設施”。如何更好發揮ESG作用,使其真正成為破解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需關注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完善ESG整體制度框架。既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結合中國國情,明確監管指標評價體系,出臺ESG項目認證規則,培育本土化ESG第三方評估體系,推動ESG理念在銀行業落地開化,提高投資者責任投資意識,也需要完善相應配套政策,比如,對ESG績效評價表現優異的銀行給予差異化監管和激勵政策,對銀行創設發行的ESG金融產品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與支持政策等,引導銀行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將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經營成本效益結合起來,建立長效機制。
二是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推動ESG投資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加強企業ESG信息披露,避免因為信息缺失而導致的錯誤定價。順應國際發展趨勢,引導更多上市公司提高ESG信息披露水平,定期發布ESG報告,逐步建立ESG的“中國標準”,并逐步提高信息披露要求,推動企業從自愿為主向強制為主過渡,為投資人投資提供更有效的價值判斷,發揮ESG投資對實體經濟融資效率的改善作用。
三是加強ESG數據基礎設施建設。ESG管理需要大規模的非結構化數據支持,必須要讓數據說話,實現數字化管理。銀行機構需不斷加大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投入,強化數據治理,盡快統一數據標準,實現海量ESG數據的集成、流轉,同時與傳統金融信息數據庫對接,打破“ESG信息孤島”局面,形成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夯實金融機構全口徑ESG數據的應用基礎,突破ESG管理與日常運營“兩張皮”困境,培育銀行業ESG生態體系。
四是豐富深化ESG投資市場。ESG產品在歐美資本市場已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我國資本市場進入改革深水區,設立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等一系列改革加速,為ESG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與創新空間。銀行機構應當抓住當前ESG投資創新風口,挖掘民生、環保、普惠、養老等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需求,創新研發ESG領域的主動與被動指數、債券、理財產品、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連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水平,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