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領域,開放銀行早已成為時下的一大關鍵詞。在近日于上海開展的外灘大會上,一場名為“開放金融與未來”的分論壇即針對這一話題進行聚焦討論。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該分論壇上表示,自從兩年前浦發銀行(600000,股吧)于業內率先發布開放銀行1.0版本以來,就開始重視開放銀行,并將其視作非常重要的領域推出了一些相應的標準。“我們沒有直接將它稱為開放銀行,而是叫做API的應用,”
李偉指出,開放銀行,在我國雖然還沒有準確的定義,按其理解,主要是指以平臺合作為基礎,通過API技術,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金融與其他行業數據規范融合共享,實現金融與民生服務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開放銀行,我個人理解三個特征,一個是開放的API,一個是數據的共享,再一個就是平臺的合作。”
事實上,在去年出臺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要借助API深化跨界合作,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當前開放銀行也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提升獲客能力、增強用戶黏性的新途徑,促進銀行業更好轉型升級促進實體有很好的作用。
在該分論壇上,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601601)、國泰君安證券等12家長三角區域的金融機構共同成立了“開放金融聯盟”。“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共同實現開放愿景再升級、開放形態再升級、治理體系再升級。”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表示。
開放銀行模式演進和風險變化
談及銀行API模式的演進過程,李偉說,早期的商業銀行將發展重點放在線下渠道,通過傳統網點依托后臺賬戶以及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服務,商業銀行將網點拓展、賬戶增量放在首位,這是跑馬圈地的一個階段。
隨著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和服務需求的多樣性,網點的運營效率和矛盾越來越突出。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銀行實體網點數量增量在逐漸放緩,特別是2018年以來,已經由正轉負,減少了100家,2019年減少600家,今年截至9月中旬就已經減少600多家,減少的數量達到去年總量。網點撤并壓力凸顯。
與此同時,近年來,商業銀行開始轉變發展的理念,依托金融科技不斷釋放創新原動力,通過API技術將銀行業務整合解構和模塊分裝,支持合作方以樂高拼接的方式在應用的場景自行組合和創新,實現了與合作方的優勢資源互補,打造開放共享融合供應的數字金融的新生態。
隨著商業銀行服務模式的變化、開放銀行業態的發展,李偉同時提示了風險點的變化。
首先是在數據安全方面,API連接服務提供者、場景建設者、交易發起者等等眾多的主體,數據泄露的風險點增多了,任何一方數據保護存在薄弱環節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惡意攻擊者非法獲取客戶的數據,近年來這種API的風險導致數據泄露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網絡攻擊方面,API接口具有公共共享的屬性,通過API連接銀行端和外部應用端,延伸了銀行的外部網絡,風險傳導的路徑增多,發生攻擊中斷業務風險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安全防范不到位,惡意篡改、逆向調試等風險都有可能出現。
業務風險方面,事前如果缺少健全的授權機制,資質不佳的外部合作方就有可能渾水摸魚,開放可能導致非法盜用銀行的服務銀行的數據,增加了業務的風險。
新加坡的開放銀行治理思路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監管如何跟上,亦成為時下的重點課題。新加坡金管局副首席金融科技官馮世堅分享當地監管在開放銀行的監管方面所做的工作。“監管對于安全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作為監管者,我們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點,推進開放銀行業務,同時管理風險。”
馮世堅透露,新加坡某些管轄區已經著手開放銀行業務。采用的是開放式協作的方式。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金融機構開發自己的開放式API,并以安全的方式開發,“我們和新加坡銀行協會共同創建了《金融及服務API手冊》,為開放式API的設計、使用、實施和治理提供了框架和通用標準,適用于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服務提供商,我們也發布了《金融行業API目錄》以供金融科技公司能夠輕松并找到可用的開放式API,列出了金融機構的500多種API。”他透露。
隨著金融機構開放式API,開始了第二階段,在金融行業中使用API連接各個點,為促進協作,迫切需要一個中立行業平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共同努力。“我們與世界銀行集團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和東盟銀行家協會共同推出了一個全球性的開放架構平臺。”
第三階段,馮世堅表示,新加坡監管局認識到開放銀行和API不僅限于金融機構和金融行業,政府也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因此啟動政府及服務開放式API,著眼的領域是國家數字身份,出示政府簽證發出的身份證件,推出了一站式數據平臺,使居民能夠驗證和管理其個人數據。
開放銀行的下一階段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認為,開放銀行的出現,是在傳統銀行和場景之間發揮了連接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所以整個開放銀行的未來,會從場景向生態進行轉化。
他表示,開放銀行在國際上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幾年,共有30多個國家在做開放銀行,我們國家從2018年,浦發銀行首先在業內提出這一概念以來,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以后快加速發展,大概有100多家銀行都在做或者已經上線了開放銀行。
高峰說,整個開放銀行在進程中還是有幾個問題,第一,基礎設施方面,第二開放什么業務,第三,就是數據的基礎平臺架構,是不是有利于開放銀行的進程。“未來如果有必要,協會也會支做一些開放銀行數據標簽的手冊。”
對于開放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向,高峰認為,生態銀行是未來的開放銀行的進一步的升級。
他對于未來開放銀行向生態銀行的轉變提出了幾點看法。首先,5G將為生態銀行帶來了新的機遇,5G主要是為移動場景下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這些技術的基礎提供了環境,多種技術的生態融合,有利于金融的深度和廣度。“場景能不能做成生態,關鍵是深度有多深,有多深才會有多寬。”
其次,關于數據相關的中臺,在底層數據層向上層服務需要中臺的有機關系,業務中臺、技術中臺和數字中臺,業務打破數據的壁壘,實現業態的精準服務。
第三,云原生技術的基礎設施等此類工具的使用,對未來整個開放銀行轉型為生態銀行將起到很大作用。云原生技術的重構對金融業的IT運維、開發模式和建設是重要的引擎。
在此次論壇上,浦發銀行發布開放銀行2.0——全景銀行系列藍皮書。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表示,從開放銀行1.0到2.0,浦發銀行的思考與實踐發生了三方面的變化。其一是“從內部到外部”,即從銀行角度看客戶,轉變為從用戶角度出發,智能、動態地感知和預判客戶所需所想。
其二是“從流量到留量”,即不僅是嵌入生態中,更要通過極致用戶體驗吸引用戶、贏得信任。其三是從“實現到現實”,即從以數字化手段滿足用戶需求,升級為在數字世界中還原客戶在物理世界的現實場景和真實感知。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