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和金融科技將推動“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更公平、更快速、更智慧地復蘇。
9月24日,外灘大會在上海開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開幕主旨演講中,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加快推進金融科技。她認為,普惠和金融科技將推動“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更公平、更快速、更智慧地復蘇。
她稱,全球經濟情況目前好于IMF在6月時的展望,但是,即使我們有希望開發出疫苗,仍然要明確一點:我們還沒有脫離險境。
全球經濟顯復蘇跡象,但尚未脫險
格奧爾基耶娃首先對全球經濟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自經濟受到沖擊以來,從現有數據來看,經濟狀況比IMF在6月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要好。實際情況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們看到了一些經濟復蘇的跡象。”格奧爾基耶娃稱,尤其是中國以及許多發達經濟體的第二季度表現均好于預期。我們看到經濟狀況隨著嚴格封鎖的放松得到了改善。目前來看,全球貿易也在逐漸恢復。
為什么說目前的境況已經得到改善呢?她稱,首先,各國政府推陳出新,對抗我們有生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他們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財政措施——投入資金共計近 12 萬億美元——央行提供了大量流動性。這些措施為民眾和企業提供了關鍵生命線,同時也支撐起了世界經濟。
IMF也積極參與其中,傾盡全力對抗此次危機。從3月至今,IMF已向 79 個國家提供了約9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貸款承諾現已達到約2700 億美元。此外,還有7300 億美元的額外貸款能力,能夠為需要支持的成員國提供幫助。
不過,來自各國政府和多邊組織的持續支持仍然至關重要。她說,即使各國已經知道如何在疫情期間維持運轉,即使我們有希望開發出疫苗,但仍然要明確這一點:我們還沒有脫離險境。
這場危機的發展趨勢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除中國以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前景仍然不明朗。所有國家的增長前景都會受到經濟疤痕的影響,包括失業和更嚴重的不平等現象。
呼吁推進金融科技
也正因為如此,格奧爾基耶娃引出了第二個問題——金融普惠對推進更公平、更快速和更智慧復蘇的重要性。雖然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就有機會采取行動。
格奧爾基耶娃說,在疫情暴發前,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就已經是全球各國的頭等大事。但目前,這項任務正變得更緊迫,因為新冠疫情對無法獲得金融服務的群體造成了沉重打擊,包括低收入家庭、小微企業和婦女。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科技將起到重要作用,幫助人們抓住機遇,避免陷入貧困。
她指出,數字金融服務正幫助政府迅速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幫助失業人員,還確保讓他們把錢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在自己所在的社區中消費,為企業提供支持,進而加快經濟復蘇。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緩解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在疫情中,無接觸交易大受歡迎。而數字支付服務向數字貸款領域的拓展創造了更經濟、更高效的解決方案,為難以獲取貸款渠道的人群提供信貸支持。
格奧爾基耶娃的說法已經得到了現實的有力證明。今年6月,網商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科技發展使中國100萬以下小微貸款可得率大幅提升,全國小店貸款可得率超過50%。僅網商銀行無接觸貸款累計服務的小微經營者就超過2900萬。他們戶均貸款3.6萬,80%過去從未獲得銀行貸款。
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許多小店主無法出門,無法當面獲得銀行的貸款資金支持,無接觸貸款發揮了重要作用。3月初,全國工商聯聯合網商銀行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包括三大政策銀行在內的100家銀行共同加入,在3個月時間內服務了超過1000萬小微經營者,為他們提供無接觸的資金支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