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從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獲悉,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簡稱NGFS)發布了環境風險分析領域的兩份重量級文件:《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和《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案例集》。
NGFS呼吁,為了有效應對環境和氣候相關風險,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第三方供應商和學術機構各界應共同努力推廣環境風險分析(簡稱ERA)在金融業的應用。
全球的央行與監管機構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共識,即環境風險(涵蓋與環境和氣候相關的風險)已經成為金融風險的重大來源之一。
NGFS監管工作組主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特別顧問馬駿親自操刀《綜述》《案例集》,他對此表示:“環境和氣候相關風險(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可能會對金融機構造成重大的金融或財務影響。隨著各國政府采取大規模減排行動、限制污染性活動,以及綠色低碳科技的快速進展,銀行對污染性和高碳資產的敞口會導致其壞賬率上升,機構投資者也會面臨‘棕色’資產減值的風險。”
本次發布的《綜述》用較為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環境風險分析相關的工具和方法,同時指出,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業的推廣應用仍面臨以下阻礙:
(1)金融業尚未充分了解環境風險和意識到其與金融風險的相關性;
(2)已經公開的可用于評估環境風險的數據和方法普遍缺失;
(3)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分析的投入和能力不足;
(4)在與污染相關的風險分析領域和新興經濟體中環境風險分析的應用十分有限;
(5)現有的環境風險分析方法仍不完善,所使用的數據質量也存在問題。
《案例集》是對《綜述》進行的補充,詳細介紹了超過三十家機構的環境風險分析的方法和應用案例,并對其進行了深入討論。這本長達600頁的案例集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一份關于環境風險分析的文獻,能在很大程度上將原先“私有”的一些方法轉化為公共產品,有助于大面積推廣環境風險分析方法,并鼓勵全球金融機構進一步開發、完善這些分析方法。
“作為綠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監管者應將環境風險分析的推廣應用提上日程。此外,環境風險分析的基本方法應該以公共產品的形式提供給全球金融業,以降低金融機構在這個領域的研發成本。我們希望《綜述》和《案例集》能有效地推動相關方法的普及,并且鼓勵和引導該重要領域內研究和應用的進一步發展。”馬駿表示。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表示:“氣候變化是有文明以來人類所面臨的最嚴峻、最緊迫、最持久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調整經營結構和經營方式,管理氣候變化風險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風險,事關銀行和保險機構的切身利益。NGFS《綜述》和《案例集》兩份重要報告的發布,將為中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在開展針對自身面臨的環境和氣候風險方面,提供重要的參考。
工商銀行現代研究院副院長殷紅表示:“正是由于意識到環境風險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工商銀行早在2015年就開始研究環境風險對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是全球最早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金融機構之一。此次,工商銀行的環境風險分析方法作為中國相關領域的重要代表也被納入《案例集》。工商銀行將繼續加強與國際國內相關領先機構的合作,加強對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在環境風險分析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