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間,長沙銀行(601577,股吧)發布2020年半年報,在面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營發展的大戰與大考背景下,該行于逆境中搶發展、促轉型,確保了經營的持續有序,保持了業務的平穩較快發展。
數據顯示上半年長沙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8.28億元,同比增長8.22%;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8.72億元,同比增長7.51%。值得肯定的是,在上半年疫情嚴峻的特殊情況下長沙銀行利用科技賦能,做好風險把控和資產管理,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23%,與去年底基本持平,撥備覆蓋率進一步提升5.27個百分點至285.25%。據萬得數據顯示,在目前已發布中報的城商行中,長沙銀行關鍵指標均排名前列,整體經營質效保持穩定。
全力支持復工復產
小微貸款較年初增長22.32%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生存堪憂,為了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因疫情影響而產生的資金壓力,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要求金融機構保證小微企業的融資需要,通過開展線上化業務,加快貸款審批效率,簡化審批流程,保證中小微企業正常開展業務,順利復工復產。
長沙銀行積極響應國家相關號召持續強化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使命,一方面創新服務產品,進一步構建“敢貸、能貸、愿貸”的長效機制,普惠金融實現增量、擴面、降本。積極承接人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通過大數據風控、科技賦能,推廣“快樂e貸-稅e貸、快樂e貸-政采貸、快樂流水貸、科創快貸”等無抵押信用貸款,積極開展市場主體首貸培植,提高普惠金融覆蓋面。另一方面積極減費讓利,對符合監管要求的貸款給予政策支持和利率優惠,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超過0.5個百分點。推出延期還款服務,堅持應延盡延,推進轉貸續貸。
上半年,長沙銀行為71戶重點防疫企業發放專項貸款26.34億元,為1674戶小微企業提供優惠貸款13.69億元,發放金額位列湖南省法人銀行之首。新發放對公貸款客戶中,“首貸戶”1682戶,占比24.34%。兩增口徑小微企業余額較年初新增45.32億元,增長22.32%。
截至6月30日,長沙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2918.03億元,較年初增長12.09%,占比從上年末的41.89%提高到43.44%。不良貸款率1.23%,與年初基本保持持平。在上半年疫情嚴峻,中小微企業生存艱難存在大量壞賬隱患和風險的形勢下,長沙銀行風險管理資產質量整體平穩可控。
數字化轉型戰略步入2.0階段
賦能零售業務打造場景金融生態圈
2019年,長沙銀行正式開啟“數字驅動”元年。依托“科技引領、數據驅動”,該行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金融新零售模式,堅持走科技引領轉型、體驗創造價值、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道路。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轉型發展,在渠道布局、生態構建、服務提升及智能風控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效。
步入2020年,該行繼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并在助推零售轉型落地實踐方面進一步邁入深水區。在立足湖南市場的基礎上,圍繞居民衣食住娛行方面的需求,通過快樂商城+呼啦支付,鏈接本土生活,平臺化賦能中小商戶,聯動商戶端與用戶端,形成用戶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加速構建金融+生活的金融生態圈。通過借力金融科技,提升運營效率和客戶體驗,同時深耕本地市場、縣域市場,長沙銀行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等方面與同業以及新興金融業態展開了錯位競爭。
上半年以來,長沙銀行堅持深耕縣域,完善“縣域支行+鄉鎮支行+農金站”的布局體系,加大縣域渠道建設,依托農金站,通過為鄉鎮和農村居民提供便利金融和非金融服務,打造長沙銀行農村金融品牌。堅持網點社區化,搭建豐富的平臺場景和生活化服務內容,深度融入社區居民生活,目前已形成對長沙城區社區的廣泛覆蓋。利用數字驅動,搭建獲客平臺,推進智慧校園、智慧公交、智慧工地等項目建設,實現零售客群的批量拓展。打造開放銀行,致力于“打造最懂湖南的銀行APP”的目標,圍繞客戶“吃喝玩樂美”的需求,建設“弗蘭社”客戶權益平臺。為了適應客戶線上化的趨勢,長沙銀行搭建線上營銷平臺,構建起銀行與客戶無縫對接的營銷體系。
截至今年6月底,該行“線上”+“線下”、“客戶”+“賬戶”、“存量”+“流量”全面開花,零售客群基礎不斷延展,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2066.74億元,較年初增長13.41%;個人存款余額1600.88億元,較年初增長18.55%,個人貸款及墊款余額1144.84億元,較年初增長12.24%;信用卡發卡新增29.86萬張,累計發卡量187.76萬張,累計發卡數躋身全國城商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間,長沙銀行堅持執行智能化、數字化、平臺化的零售數字化轉型戰略,并快速調整策略,通過開發電子名片,建微信群等方式進行線上+線下的社群營銷,成功化解了線下流量幾近斷流的危機。
下半年,隨著國內經濟的逐步復蘇,長沙銀行在穩步推進數字化戰略以及深化零售業務的同時,將會釋放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將越來越多的享受到金融科技帶來的長期紅利。
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