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江西銀行在港披露2020年中期業績。與當地經濟經受住疫情沖擊,并加快向常態化復蘇保持一致,江西銀行上半年經營也呈現出穩的基礎不斷夯實的運行特征。
一方面,在放慢規模增長的同時,該行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另一方面,該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并積極支持“六穩”、“六保”,服務當地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管理質效亦穩中有升。
針對下半年經營,江西銀行表示,將繼續抓整改、控風險、提質效、促發展,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培育特色金融產品、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完善內控合規建設,推動全年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
疫情之下,江西銀行主動放慢規模增長步伐,加快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優化,并取得顯著成果。
截至6月末,該行總資產約4640億元,較年初增長1.7%。其中,全行貸款總額突破2000億元,達2173億元,在總資產中的占比較年初提升0.8個百分點至46.9%。
一個更為直接的數據是,上半年,江西銀行95%的資產增量集中于表內信貸投放。此外,該行壓降非標資產,并增加近百億元標準化債券資產配置。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江西銀行風險管控更科學。上半年,該行優化授信管控機制,嚴把新增授信準入關,啟動零售內評選優化項目,大數據風險監測能力得到提升。
負債端,近年江西銀行將零售存款作為重點業務開拓,零售存款規模保持較快增長。至6月末,該行零售存款接近千億,較年初增長13.4%,零售存款占比也升至32.1%,較年初提升近2個百分點。
在此基礎上,6月末,江西銀行存款總規模突破3000億元大關,較年初增加近200億元。
較快的存款增長,也降低了該行同業負債需求。上半年,江西銀行同業負債規模(含同業存單)壓降約125億元,負債缺口減少,結構更加穩健。
多措并舉服務地方發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錯綜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銀行業經營面臨嚴峻挑戰。
對此,江西銀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不斷加大對重點項目、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
一方面,該行積極支持疫情防控,為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擴大產能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6月末,全行已支持抗疫企業271戶,金額71.7億元。
與此同時,契合銀行業減費讓利的政策導向,江西銀行對經營困難的企業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降低貸款利率等差異化金融服務措施。
另一方面,該行及時出臺關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盏22條實施措施,成立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專班,開展金融政策宣講、小微平臺推廣、銀企對接活動近百場,積極支持“一十百千”活動。
此外,江西銀行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利率下行和發行人要求嚴格等外部困難,堅持“下沉+聯動”的展業方式,債券承銷成效顯著。
上半年,該行累計為省內9家企業承銷非金融企業債券承銷融資工具12支,相當于去年同期的6倍;承銷金額達32億元,同比增加120%,繼續位列同批次十二家新晉承銷商首位。
作為江西本地銀行,江西銀行還通過支持重大重點項目、發展綠色金融及普惠金融,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中報顯示,上半年,圍繞江西省“項目提速年”主題和“2+6+N”行動計劃,該行主動對接省發改委下發的補短板促升級穩投資專項貸款項目、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下發的重點產業和企業名單等,累計投放超50億元,并向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等重點區域累計投放超30億元。
科技賦能小微服務
長期以來,江西銀行堅守“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市場定位,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己任,將小微金融服務作為主要發展戰略。
反映在貸款結構上,截至6月末,江西銀行單戶授信在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突破300億元,較年初增長近10%,在全行貸款總額中占比超過10%。
此外,該行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也較年初增長6.4%,至近2萬戶;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上年下降0.68個百分點,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長期浸淫小微領域的過程中,江西銀行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模式,借力金融科技加速線上產品投放,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
2018年末,該行推出“掌上微貸”,通過APP端實現了貸款申請、簽約、支用、還款的網絡化、自動化操作,隨時響應小微客戶融資需求。
在此基礎上,該行又引入工商、司法、稅務等數據,推出全流程線上稅銀互動小微信貸產品“微企貸”。
截至6月末,江西銀行兩款在線產品累計投放50億元,純支持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達6276戶,分別較年初增長40%、45%。
去年末,該行又推出線上小微金融產品“企e貸”,為誠信納稅、銷售穩定的小微企業法人提供純線上、無擔保的經營性貸款。
江西銀行表示,全行將持續聚焦金融科技,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服務小微企業效率。(CIS)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